《偈十二首 其三》
时间: 2025-01-01 15:38:1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色本殊质像,声元异乐苦。
眼耳绝见闻,半夜日轮午。
日输午,与谁说,休向虚空重钉橛。
烱烱森罗相对看,如净琉璃含宝月。
无智人前莫说,打汝头破脑裂。
白话文翻译:
这世间的色相各有不同,声音的本质也各自带来苦恼。
眼睛和耳朵不能再见到听到,正如半夜的太阳在正午。
太阳升到正午时,能与谁谈论呢?不要在空中重复同样的锤钉。
看那闪烁的森罗万象,如同清净的琉璃中含有明亮的月亮。
在无知的人面前不要说话,不然会让你遭到打击,头破脑裂。
注释:
- 色本殊质像:这里的“色”指的是色相、颜色,表示一切事物的外在表现;“殊质”意为不同的本质,“像”是指外形或表象。
- 声元异乐苦:声音的本质各异,带来的乐趣也是痛苦。
- 眼耳绝见闻:眼睛和耳朵无法再见到和听到。
- 半夜日轮午:比喻不合常理的现象,半夜的太阳与正午的太阳并存,表示一种荒谬。
- 重钉橛:在空中重复钉钉子,意指徒劳无功的行为。
- 烱烱森罗:形容光芒四射的万物,森罗万象的状态。
- 净琉璃:指清澈透明的琉璃,象征纯净。
- 无智人前莫说:在愚蠢的人面前不要轻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本才,宋代高僧,哲学家,擅长诗词,尤其是禅宗诗,作品多反映禅理与人生哲思。
创作背景:
《假十二首》是释本才在修行过程中领悟到的哲理,反映了对世俗纷扰的超脱与对本质的探求,表达了对无知与愚昧的讽刺。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色相与声音的辨析,引导读者反思表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诗人以极简的语言揭示了世界的复杂性与人们的无知。前两句“色本殊质像,声元异乐苦”即是对世间事物表象的描述,暗示人们多被外在的色声所迷惑,未能看清本质。接下来的“眼耳绝见闻,半夜日轮午”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迷惑的荒谬性,形成强烈的对比,表现出一种超越常理的境界。
诗中提到的“烱烱森罗相对看,如净琉璃含宝月”,展现了一种透彻的观察与思考,像是透过清澈的琉璃看到了真实的自我与世界。这种意象的运用,使得诗人在哲理的探讨中增添了一种美感,仿佛让人看到了世间万物的真实面貌。
最后一句“无智人前莫说,打汝头破脑裂”则是对无知的警示,表达了在愚昧者面前,智慧的言语往往是无用的,甚至会引来麻烦。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思,引导读者走向内心的反思和自我觉察,展现了禅宗所强调的“悟”的境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色本殊质像:强调外在事物的多样性。
- 声元异乐苦:声音的不同带来了不同的痛苦。
- 眼耳绝见闻:感官的局限,使人无法真正理解。
- 半夜日轮午:荒谬的比喻,说明常理的颠覆。
- 日输午,与谁说:对话的无意义,孤独的思考。
- 休向虚空重钉橛:劝诫不要做无用功。
- 烱烱森罗相对看:透视世间万物的真实状态。
- 如净琉璃含宝月:比喻清澈透明的内心世界。
- 无智人前莫说:对愚人说话的无益。
- 打汝头破脑裂:警示遭受的痛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半夜日轮午”作为荒谬的比喻,强调常理的反转。
- 对仗:上下句的对仗结构,如“色本殊质像,声元异乐苦”。
- 象征:琉璃和宝月象征清净与智慧。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世俗表象的反思与对智慧的追求,表达了对无知与愚昧的警惕,强调了内心的清净与觉悟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色:外在表象,象征物质世界的纷繁复杂。
- 声:声音,象征感官的局限与烦扰。
- 日轮:太阳,象征光明与真理。
- 净琉璃:纯净的内心,象征智慧与觉悟。
- 宝月:明亮的月亮,象征真理的显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眼耳绝见闻”主要表达了什么含义?
A. 感官的丰富
B. 感官的局限
C. 感官的自由
D. 感官的享受 -
“休向虚空重钉橛”中的“重钉橛”意指什么?
A. 做无用功
B. 重新开始
C. 增加信心
D. 追求完美 -
诗中“无智人前莫说”是对什么的警告?
A. 聪明人
B. 愚昧人
C. 聪明的行为
D. 愚蠢的行为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登鹳雀楼》 王之涣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涉及对人生的思考,但更强调对故乡的思念与孤独感。
- 《登鹳雀楼》:表现了对壮丽自然的赞美与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希望以上内容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假十二首 其三》这首诗的深刻内涵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