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同子瞻韵寄定国》
时间: 2025-01-04 13:17:5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同子瞻韵寄定国
风云开古镜,淮海熨冰纨。
王孙醉短舞,罗袜步微澜。
老骥心虽在,白鸥盟已寒。
斯人气金玉,视世一鼠肝。
南归脱虫蛊,入对随孔鸾。
忽以口语去,鼓船下惊湍。
收身薄冰释,置枕泰山安。
后土花药丽,海门天水宽。
伐木思我友,知人良独难。
遥怜须鬓绿,犹复耐悲欢。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风云变幻的景象,仿佛在古镜中显现,淮海的波涛与冰雪交织。王孙醉酒轻舞,罗袜轻踏水波,显得格外轻盈。老马虽然心中仍有壮志,然而白鸥之间的誓言却已变得冷淡。此人气质如金玉,然而他所处的世道却如同一块鼠肝,微不足道。南归时脱去虫蛊,进入孔雀的舞蹈中。忽然间,口中的话语飞出,鼓声如潮水般下涌。收起身心,薄冰释然,枕安于泰山之上。后土的花药芬芳,海门的天水宽阔。伐木时思念我的朋友,知音之人实在难得。远远怜惜那须发渐白的人,仍然忍受着人生的悲欢离合。
注释
- 古镜:古老的镜子,象征历史与过去的回忆。
- 淮海:指淮河和海洋,常用来形容水面平静与波澜。
- 王孙:王孙贵族,指有地位的年轻人。
- 老骥:老马,意指年老而志向仍在。
- 白鸥:白色的海鸥,象征自由与孤独。
- 虫蛊:古代迷信所用的虫毒,象征困扰与束缚。
- 泰山:象征稳重安宁的地方。
- 后土:土地神,象征丰饶与生命的源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他是“苏黄”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多以抒情、咏物见长,擅长用典,语言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宋代,可能与黄庭坚的个人生活经历、友人交往及对人生的思考有关。诗中流露出对友人的思念与人生无常的感慨,反映了当时士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体悟。
诗歌鉴赏
黄庭坚的《奉同子瞻韵寄定国》是一首极具哲理与情感的诗作,诗中通过生动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对人生的感慨。开头以“风云开古镜”引入,既给人以历史的厚重感,又暗示着人事的变迁。接下来的描写中,王孙的短舞与罗袜轻踏水波,展现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然而这种表面的欢愉很快被老骥心中未泯的壮志与白鸥盟约的寒冷所冲淡。
诗的后半部分透过“收身薄冰释”与“置枕泰山安”,展现了诗人内心的释然与安定。这里的泰山象征着稳定与安宁,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起伏的思考与接受。最后的“遥怜须鬓绿,犹复耐悲欢”更是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表达了对老友的深切关怀和人生悲欢离合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风云开古镜:风和云在古镜中交汇,象征着历史的反思与自然的变化。
- 淮海熨冰纨:淮海的波涛如同熨烫的冰纨,暗喻平静与动荡的交织。
- 王孙醉短舞:王孙在酒醉中轻舞,展现出生活的欢愉。
- 罗袜步微澜:轻盈的脚步在水面上掀起微小的波澜。
- 老骥心虽在:老马虽有壮志,但年华已逝。
- 白鸥盟已寒:白鸥的盟约已变得冷淡,象征着失去的理想。
- 斯人气金玉:此人的气质如金玉般珍贵。
- 视世一鼠肝:对世俗的看法如同鼠肝般微不足道。
- 南归脱虫蛊:回南方后,摆脱了生活的束缚。
- 入对随孔鸾:随孔雀舞动,享受自由。
- 忽以口语去:忽然间,言语如潮水般涌出。
- 鼓船下惊湍:鼓声响起,船只在急流中惊动。
- 收身薄冰释:收心神如同从薄冰中解脱。
- 置枕泰山安:枕安于泰山,象征内心的安宁。
- 后土花药丽:土地的花药散发芬芳,象征丰饶。
- 海门天水宽:海边的天水辽阔,展现自然的壮丽。
- 伐木思我友:砍树时,思念我的朋友。
- 知人良独难:知音难得,真心的朋友难寻。
- 遥怜须鬓绿:远远怜惜那白发渐生的朋友。
- 犹复耐悲欢:仍然能够忍受生活的悲欢离合。
修辞手法:全诗运用了比喻、对仗、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情感深度。例如,“风云开古镜”通过比喻把自然现象与历史感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富有哲理的意境。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对友人的思念和对理想的追求,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对真情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古镜:象征历史与记忆。
- 淮海:象征生活的波动与不确定性。
- 王孙:代表年轻人的潇洒与轻松。
- 老骥:象征年老但志向未泯的人。
- 白鸥:象征自由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王孙醉短舞”指的是谁?
A. 年轻贵族
B. 老者
C. 儿童 -
“老骥心虽在,白鸥盟已寒”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失落与无奈
B. 欢愉与满足
C. 对未来的期待 -
“遥怜须鬓绿”中的“须鬓”指的是什么?
A. 头发
B. 胡须
C. 眉毛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同样表达对人生的感慨与思考。
- 李白《将进酒》:以豪放的情感展现对友谊与人生的态度。
诗词对比:
- 黄庭坚与苏轼在词风上有所不同,前者更注重细腻的情感和哲理,后者则更加豪放与奔放。两位诗人在处理人际关系和人生感悟时,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黄庭坚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