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城中蛾眉女,珂佩响珊珊。
鹦鹉花间弄,琵琶月下弹。
长歌三日绕,短舞万人看。
未必长如此,芙蓉不耐寒。
白话文翻译:
城中有位眉如蛾的女子,身上佩戴的饰物发出清脆的响声。
她在鹦鹉花丛中嬉戏,月下弹奏着琵琶。
她的长歌绕耳三天,短暂的舞蹈吸引了万众瞩目。
但这美好却未必能持久,像芙蓉花一样不耐寒霜。
注释:
- 蛾眉: 形容女子的眉毛弯曲如蛾,通常指美丽的女子。
- 珂佩: 珂是玉的一种,佩是佩戴,指佩戴的玉饰。
- 响珊珊: 形容玉器发出的清脆响声。
- 鹦鹉花: 一种花卉,色彩鲜艳,象征美丽。
- 琵琶: 一种传统乐器,此处指弹奏琵琶的动作。
- 芙蓉: 指荷花,象征美丽和短暂的生命。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描述美女与花的意象,反映了古代文人对美的赞美与短暂生命的感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宋代著名书法家、诗人。其诗以清新、自然著称,尤其善于描写自然景物和人情。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士人阶层追求文艺与雅趣的时期。黄庭坚通过描绘美丽的女子及其短暂的盛景,表达对生命无常的思考。
诗歌鉴赏:
《杂吟》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一个美丽女子的瞬间与周围的环境。诗的开头以“城中蛾眉女”引入,立刻让人联想到一个优雅的女子,随着“珂佩响珊珊”的形象浮现,耳边似乎回响着她走动时的清脆声响。接着,诗人描绘她在“鹦鹉花间弄”的场景,生动而富有色彩感,仿佛能感受到花香扑鼻,环境的热烈。再到“琵琶月下弹”,不仅展现了女子的才艺,也营造了一种月夜的静谧氛围。
长歌与短舞的描写,体现了女子在众人面前的风采和魅力,短暂的舞蹈吸引“万人看”,展现了她的光辉时刻。然而,结尾的“未必长如此,芙蓉不耐寒”则引发了深刻的思考,暗示着美好事物的短暂和脆弱。通过芙蓉的比喻,诗人传达了对美丽与生命无常的感慨,令人倍感惋惜。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城中蛾眉女”:描绘城中一位美丽女子,眉如蛾翅,形象鲜明。
- “珂佩响珊珊”:她的玉佩声清脆悦耳,给人以美的享受。
- “鹦鹉花间弄”:她在绚丽的花丛中嬉戏,生动而活泼。
- “琵琶月下弹”:在月光下弹琵琶,增添了诗的意境。
- “长歌三日绕”:她的歌声如环绕的乐曲,令人沉醉。
- “短舞万人看”:她的舞蹈虽短暂,却吸引了众多观众。
- “未必长如此”:美好并不持久,暗含对美的惋惜。
- “芙蓉不耐寒”:以芙蓉花作比,象征短暂的美好。
-
修辞手法:
- 比喻: “芙蓉不耐寒”用芙蓉花比喻美丽事物的脆弱。
- 对仗: 诗中句子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 通过“长歌”“短舞”赋予女子以生命和情感。
主题思想:
本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美丽与生命短暂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瞬间美好的珍惜与对无常人生的深思。通过美丽女子的描绘,反映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脆弱。
意象分析:
- 蛾眉女: 象征美丽与青春。
- 珂佩: 代表富贵与优雅。
- 鹦鹉花: 象征绚丽与生机。
- 琵琶: 代表才艺与文化。
- 芙蓉: 象征短暂与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蛾眉女”指的是什么?
A. 一位美丽的女子
B. 一位普通女子
C. 一位老年妇女 -
诗中提到的乐器是什么?
A. 古筝
B. 琵琶
C. 二胡 -
“芙蓉不耐寒”的意思是什么?
A. 芙蓉花不喜欢寒冷
B. 芙蓉花容易枯萎
C. 芙蓉花常开
答案: 1.A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丽人行》
诗词对比:
- 黄庭坚 vs. 李清照: 两位诗人都描绘了美丽与短暂,黄庭坚侧重于环境与瞬间的结合,而李清照则更注重情感的细腻表达。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黄庭坚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