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妙庭观》

时间: 2025-01-17 09:51:09

九转凡成吞绛雪,霓旌缥缈升丹阙。

瑶池因到阿母家,笑傲壶中闲日月。

蟠桃一熟千年久,为君持献流霞酒。

不应移种上林春,红颜聊驻人间寿。

回首桑田几翻覆,世上黄粮犹未熟。

暂来仙馆拂尘埃,静对吟风几竿竹。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妙庭观
作者:魏仲恭 〔宋代〕

九转凡成吞绛雪,霓旌缥缈升丹阙。
瑶池因到阿母家,笑傲壶中闲日月。
蟠桃一熟千年久,为君持献流霞酒。
不应移种上林春,红颜聊驻人间寿。
回首桑田几翻覆,世上黄粮犹未熟。
暂来仙馆拂尘埃,静对吟风几竿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经历了九次转世,终于能够吞下红色的雪花,似乎在说他已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彩虹般的旗帜在空中飘荡,朝着丹凤朝阳的殿宇升起。作者造访瑶池,因此见到了母亲,心中无忧无虑,轻松地度过日月。蟠桃已经成熟,历经千年,特意为你献上流霞美酒。不应该再去移植上林苑中的春花,因为美好的容颜应当在世间得到长久的留存。回首往昔,桑田已多次翻覆,世间的黄粮依然未成熟。暂时来到这仙人的住所,轻拂尘埃,静静地面对微风中几竿竹子。

注释

  • 九转:道教中指九次转生或修炼,象征长生不老的境界。
  • 绛雪:红色的雪,可能指的是绛云,寓意美好事物。
  • 霓旌:霓虹旗帜,象征美丽的景象。
  • 丹阙:指赤色的宫殿,通常与神仙或高人相关。
  • 瑶池:道教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象征长生。
  • 阿母家:指母亲的家,表达对母亲的思念。
  • 蟠桃:传说中能延年益寿的桃子。
  • 流霞酒:美酒,象征美好与欢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魏仲恭,字子文,号紫阳,宋代诗人,表现出浓厚的道教色彩,作品多描绘自然和人间的哲学,常与修道、长生等主题相结合。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魏仲恭对道教文化的深刻理解下,反映出他对长生不老的向往与对人生的哲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其优美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性吸引读者。开篇“九转凡成吞绛雪”,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境界超然的境地,接着用“霓旌缥缈升丹阙”描绘出一种轻盈而神秘的美感,仿佛在讲述一个人从凡世踏入仙境的旅程。诗中提到的“瑶池因到阿母家”,表现出作者对母亲的深情,虽身处仙境,但对人间亲情的眷恋始终未变。接下来的“蟠桃一熟千年久”,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珍贵,同时通过“流霞酒”传达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谊。

整首诗在描绘仙境的同时,也对现实生活有所沉思,“回首桑田几翻覆,世上黄粮犹未熟”,这句让我们意识到人生的无常与奋斗的必要。最后以“静对吟风几竿竹”收尾,达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宁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哲学思考以及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解析

  1. 逐句解析

    • 九转凡成吞绛雪:经历了多次轮回,最终达到一种充盈的境界。
    • 霓旌缥缈升丹阙:美丽的彩旗轻轻升起,象征着通往理想境界的道路。
    • 瑶池因到阿母家:神仙的瑶池象征着对母亲的思念与亲情。
    • 笑傲壶中闲日月:在时间的流逝中保持内心的淡然与自得。
    • 蟠桃一熟千年久:珍贵的桃子象征着长生不老的愿望,献给朋友。
    • 不应移种上林春:对美好事物的不舍与珍惜。
    • 回首桑田几翻覆:对人生变迁的思考。
    • 世上黄粮犹未熟:生活中的艰辛与希望。
    • 暂来仙馆拂尘埃:在仙境中寻求宁静。
    • 静对吟风几竿竹:与自然对话,享受内心的平和。
  2.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九转凡成”比喻修行与轮回。
    • 拟人:将时间和自然赋予人性,如“日月”进行对话。
    • 对仗:整首诗结构工整,音律和谐,增强了诗的美感。
  3.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对长生不老的向往,强调亲情与友情的重要,同时也反映出对人生无常的思考。通过描绘仙境,诗人实现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表现了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意象分析

  • 绛雪:象征着纯洁与美好。
  • 霓旌:代表着美丽的景象与理想。
  • 瑶池:长生不老的象征,体现道教文化。
  • 蟠桃:象征生命的延续与珍贵。
  • :象征高洁与坚韧,带有哲理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九转”指的是什么? a) 长生不老
    b) 轮回转世
    c) 人间的烦恼
    答案:b

  2. “瑶池”象征什么? a) 财宝
    b) 亲情
    c) 长生不老
    答案:c

  3. 诗中表达了怎样的对人生的看法? a) 对未来的期待
    b) 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c) 对金钱的追求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长恨歌》(白居易):同样探讨人间情感与生命的主题。
  • 《庐山谣》(李白):描绘自然与人生哲学。

诗词对比

  • 《早发白帝城》(李白)与本诗的对比:二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的思考,但前者更注重旅途的迅速与人生的短暂,而本诗则更倾向于对长生与亲情的探讨。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解析》
  • 《道教文化与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