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次道游相国寺买得翠玉罂一枚》

时间: 2025-01-01 14:53:35

古寺老柏下,叟货翠玉罂。

兽足面以立,瓜腹肩而平。

虚能一勺容,色与蓝水并。

我独何为者,忽见目以惊。

家无半锺畜,不吝百金轻。

都人莫识宝,白日双眼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古寺老柏下,叟货翠玉罂。
兽足面以立,瓜腹肩而平。
虚能一勺容,色与蓝水并。
我独何为者,忽见目以惊。
家无半锺畜,不吝百金轻。
都人莫识宝,白日双眼盲。

白话文翻译:

在古老的寺庙的老柏树下,我遇到一个卖翠玉罂的老人。
罂的形状像兽的足,正面直立,肚子像瓜一样平坦。
它的空心能够盛一勺水,颜色与蓝色的水相映成趣。
我在想,我为何会如此惊讶,突然被它吸引了目光。
我家中没有半锺的财富,却甘愿花费百金来轻松购买它。
城里的人们都不知道这是一件宝物,白天却像是双眼失明。

注释:

  • 翠玉罂:指用翠玉制成的器皿,罂是盛物的器具。
  • 兽足面:形容罂的形状像兽的脚面。
  • 瓜腹:比喻罂的肚子像瓜一样平坦。
  • 虚能一勺容:说明罂的空心部分可以盛一勺的东西。
  • 色与蓝水并:形容罂的颜色与清水相映,显得清澈透明。
  • 不吝百金轻:表示愿意花费百金来购买,不在乎金钱的轻重。
  • 白日双眼盲:比喻都人无法识别宝物,像是在明亮的白天却看不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德邻,号香光,宋代著名诗人。他以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现实生活的观察而著称,尤其擅长写山水田园诗和咏物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梅尧臣在一次游览相国寺时,偶然购得一枚翠玉罂。通过对这件小物件的描写,反映了他对生活细节的敏感和对美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写翠玉罂的形态和颜色,展现了梅尧臣的细腻观察力和对美的独特理解。开篇描绘古寺和老柏树,营造出宁静悠远的氛围,接着引入卖罂的老人及其宝物,给人以惊喜的转折。诗中提到的“兽足面”、“瓜腹肩”等形象生动,生动体现了翠玉罂的独特造型,展现了诗人对艺术品的敏锐捕捉。

接下来的两句“虚能一勺容,色与蓝水并”,不仅描绘了罂的功能和美感,还通过与蓝水的对比,增强了翠玉的清澈和透明感,表现了自然与人造艺术品之间的和谐美。最后两句则反映了梅尧臣对周围人们的看法,表达了他对美的独到见解和对世俗眼光的质疑,显示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丰富的意象、深刻的哲理,展现出梅尧臣对物质与精神、世俗与艺术之间的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古寺老柏下:设置了一个古老、宁静的环境。
  • 叟货翠玉罂:通过“货”字表现出交易场景,突显卖者的身份。
  • 兽足面以立,瓜腹肩而平:形象化地描绘了翠玉罂的外观特征。
  • 虚能一勺容,色与蓝水并:强调其实用性和美观性。
  • 我独何为者,忽见目以惊:表现了诗人的惊艳和对美物的偶然发现。
  • 家无半锺畜,不吝百金轻:透露出诗人对物质的态度,与此同时,表现出他对美的追求。
  • 都人莫识宝,白日双眼盲:对周围人缺乏审美眼光的无奈与嘲讽。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兽足”和“瓜腹”来形象描述罂的外形。
  • 对仗:如“色与蓝水并”与“虚能一勺容”,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夸张:如“白日双眼盲”,强调人们对美的无视。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翠玉罂的描写,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对世俗眼光的反思,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审美的独特视角。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古寺:象征着历史与文化的积淀。
  • 老柏:象征着生命的坚韧与长久。
  • 翠玉罂:象征着美与价值。
  • 蓝水:象征着清澈与纯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罂的形状像什么? A. 鸟的翅膀
    B. 瓜
    C. 鱼尾
    D. 树叶

  2. 诗人愿意用多少金钱来购买翠玉罂? A. 五金
    B. 一百金
    C. 十金
    D. 三十金

  3. “白日双眼盲”中的“盲”指的是什么? A. 失去光明
    B. 目光短浅
    C. 失去听觉
    D. 失去知觉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梅尧臣的《同次道游相国寺买得翠玉罂一枚》与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均表现了对自然和美的追求,但梅尧臣的诗更多地侧重于对具体物品的细致描写,而陆游则更关注情感的表达和自然的气韵。两者在艺术风格上各有千秋,展现了宋代诗人对生活的不同视角和审美情趣。

参考资料:

  • 《梅尧臣诗集》
  • 《宋代诗歌流派与风格》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