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纤月黄昏庭院》

时间: 2024-12-29 18:15:19

纤月黄昏庭院,语密翻教醉浅。

知否那人心?

旧恨新欢相半。

谁见?

谁见?

珊枕泪痕红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如梦令·纤月黄昏庭院
作者: 纳兰性德 〔清代〕

纤月黄昏庭院,
语密翻教醉浅。
知否那人心?
旧恨新欢相半。
谁见?谁见?
珊枕泪痕红泫。

白话文翻译:

在黄昏的庭院里,细弱的月光洒落,
轻声细语让人醉意朦胧。
你知不知道那个人的心?
旧情与新欢各占一半。
有谁见过?有谁见过?
枕边泪痕如红色的泪水一般。

注释:

  • 纤月:形容月光细弱、柔和。
  • 黄昏:傍晚时分,象征着一种宁静却又略显忧伤的气氛。
  • 语密:指细语密谈,意味着情感深厚。
  • 醉浅:醉意不深,暗示对情感的微妙感受。
  • 旧恨新欢:指过去的情感与现在的新欢交织,内心的矛盾。
  • 珊枕:指枕头,形容枕头上的泪痕。

典故解析:

“珊枕”一词在古典诗词中常用来形容女性的柔情与脆弱,枕边的泪水则是思念和伤感情绪的直接体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纳兰性德(1655年-1715年),清代著名词人,字容若,号柳泉,满族人。他的词风清丽婉约,情感真挚,常表达对爱情的思考与感慨。

创作背景:这首词创作于纳兰性德的个人情感经历中,反映了他对爱情复杂的思考,以及在情感纠葛中的迷茫与无奈。

诗歌鉴赏:

《如梦令·纤月黄昏庭院》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词作,描绘了黄昏时分庭院中的宁静与思绪的纷乱。开篇“纤月黄昏庭院”,用细腻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柔和的氛围,令人联想到暮色中的孤独感。随着“语密翻教醉浅”的出现,词人似乎从寂静中唤醒,表达了内心的复杂情感。这里的“醉浅”不仅指感情的微妙,也暗示着一种对旧爱的依恋与新欢的迷惑。

接下来的“知否那人心?”则是对情感对象内心的探询,表现出一种不安与焦虑。旧恨与新欢的交错,形成了词人情感的纠结,而“谁见?”则显露出一种无奈,似乎在问世人对自己情感的理解与共鸣。最后的“珊枕泪痕红泫”则将情感推向高潮,泪痕的红色不仅是对往昔的追忆,也是对现状的无奈,展现了深邃而又悲伤的情感深度。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爱情的复杂与脆弱,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深切的共鸣与思考。词人巧妙地运用意象和情感的对比,使得这首词在清雅中透出一丝悲伤,表现出人对爱情的渴望与无奈,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纤月黄昏庭院:细腻的月光洒落在黄昏的庭院,营造出一种温柔而略显孤寂的氛围。
  2. 语密翻教醉浅:轻声细语的交流让人感到醉意朦胧,情感在悄然流淌。
  3. 知否那人心?:在探询那个人的内心,表现了对情感关系的困惑。
  4. 旧恨新欢相半:旧情与新欢交织,内心的矛盾与纠结显露无遗。
  5. 谁见?谁见?:无奈的呼喊,似乎在问世人是否能理解自己的情感。
  6. 珊枕泪痕红泫:泪痕如红色的泪水,暗示着深刻的思念与伤感。

修辞手法
全诗运用比喻(如“纤月”象征柔情)、拟人(情感如人般交流)、对仗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词围绕情感的复杂性展开,表达了对旧爱的怀念与对新欢的迷惘,展现了人们在爱情中常有的无奈与孤独。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纤月:象征柔美与脆弱,代表着细腻的情感。
  2. 黄昏:暗示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3. 泪痕:象征着思念与遗憾,也是情感的直接表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
    诗中的“纤月”主要形容什么?
    A. 明亮的月光
    B. 细弱的月光
    C. 圆满的月光

  2. 填空题
    诗中的“旧恨新欢”指的是________的情感交织。

  3. 判断题
    诗中“知否那人心?”表达的是对对方情感的关心。 (对/错)

答案

  1. B
  2. 旧情,新欢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纳兰性德的《如梦令·纤月黄昏庭院》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表现了对爱情的细腻描写,但纳兰性德更倾向于表达复杂的内心情感,而李清照则表现出一种坚强与执着,二者相辅相成,展现出不同的情感风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纳兰性德诗词全集》
  • 《清代词人研究》
  • 《古典文学中的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