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

时间: 2025-01-17 09:56:55

凉生露气湘弦润,暗滴花梢。

帘影谁摇,燕蹴风丝上柳条。

舞鹍镜匣开频掩,檀粉慵调。

朝泪如潮,昨夜香衾觉梦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凉生露气湘弦润,暗滴花梢。
帘影谁摇,燕蹴风丝上柳条。
舞鹍镜匣开频掩,檀粉慵调。
朝泪如潮,昨夜香衾觉梦遥。

白话文翻译:

凉意在露水中弥漫,湘水的琴弦被打湿,
轻轻地,花尖上暗暗滴落着露珠。
是谁在摇动帘影,燕子在风中轻轻拍打着柳条。
舞鹍的镜子箱反复打开又关闭,檀香粉显得懒散无力。
早晨的泪水如潮水般涌来,昨夜的香被子让我在梦中感到遥远。

注释:

字词注释:

  • "凉生露气":凉意因露水而生。
  • "湘弦":湘水的琴弦,指湘水的美丽与音乐。
  • "暗滴":轻轻滴落,显得隐秘。
  • "帘影":窗帘的影子。
  • "燕蹴风丝":燕子在风中拍打着柳条,展现轻盈的姿态。
  • "舞鹍":鹍是一种神鸟,象征自由和高远。
  • "檀粉慵调":檀香粉显得懒散,指一种慵懒的状态。
  • "朝泪如潮":早晨的泪水像潮水一样涌来。

典故解析:

  • "舞鹍":鹍鸟在古代文学中常用作高远的象征,代表自由与理想。
  • "香衾":香味的被子,也反映了温暖和柔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号秋水,满族人,清代著名词人、诗人。他的词风清新婉丽,情感细腻,常表现对生活的感悟与对爱情的追忆。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细腻感受的表达,尤其在描写爱情与思念时,表现出一种幽怨与淡淡的伤感。

诗歌鉴赏:

《采桑子》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内心情感的复杂交融。开篇的“凉生露气湘弦润”,不仅描绘了清晨的景象,还隐含了诗人内心的凉意,似乎在暗示着思念的苦楚。接下来的“暗滴花梢”,则通过细致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清新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

“帘影谁摇,燕蹴风丝上柳条”两句,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燕子的轻盈与柳条的柔美形成对比,增添了诗的动感与生机。然而,这种生机背后又隐含着一种淡淡的忧伤,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却又无法企及。

最后的“朝泪如潮,昨夜香衾觉梦遥”,情感达到高潮,早晨的泪水与昨夜的梦境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思念的无尽与寂寞。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描绘中,融入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令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哀愁与美的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凉生露气湘弦润:清晨的凉意和露水滋润了湘水的琴弦,暗示着诗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
  • 暗滴花梢:露珠轻轻滴落,展示了细腻的观察力。
  • 帘影谁摇:对身边环境的细致感受,带有一种问询的情绪。
  • 燕蹴风丝上柳条:描绘了燕子在风中飞舞的生动场景。
  • 舞鹍镜匣开频掩:象征内心的情感波动,反复的打开和关闭传达了情感的复杂性。
  • 檀粉慵调:暗示一种懒散的状态,反映内心的疲惫与无力。
  • 朝泪如潮:早晨的情感如潮水般涌现,表达了思念与伤感。
  • 昨夜香衾觉梦遥:昨夜的温暖似乎依旧留存,却又在梦中遥不可及。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情感与自然现象相联系,如“朝泪如潮”。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和动作,如“帘影谁摇”。
  • 对仗:如“舞鹍镜匣开频掩”形成对称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对爱情的深切思念,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过往的怀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露水:象征清新与纯洁,同时也暗示着诗人的思念。
  • 燕子:象征自由与青春的消逝,带有流动感。
  • 柳条:柔美的象征,反映出一种柔情和无奈。
  • 泪水:情感的直接表达,象征着思念与伤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采桑子》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纳兰性德
    • C. 杜甫
  2. 诗中“朝泪如潮”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思念与伤感
    • C. 无所谓
  3. “帘影谁摇”中的“谁”指代什么?

    • A. 燕子
    • B. 诗人
    • C. 其他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周邦彦的《苏幕遮》

诗词对比:

  • 纳兰性德与李清照的词作都体现了细腻的情感与自然描写,但纳兰的作品更显忧伤,李清照则多了一份坚韧与情感的挣扎。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词人研究》
  • 《纳兰性德诗词集》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