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清平乐·孤花片叶
作者: 纳兰性德 〔清代〕
原文展示:
孤花片叶,断送清秋节。
寂寂绣屏香篆灭,暗里朱颜消歇。
谁怜散髻吹笙,天涯芳草关情。
懊恼隔帘幽梦,半床花月纵横。
白话文翻译:
孤零零的花瓣和树叶,断送了这清冷的秋天。
寂静的绣屏上香烟已灭,暗中我那红润的脸庞也渐渐消失。
谁来怜惜那梳着散发的人吹奏笙音,天涯芳草牵动着我的情思。
懊恼之情隔着帘子在幽梦中徘徊,半床的花影和月光交错纵横。
注释:
- 孤花片叶: 孤单的花与片片叶子,指孤独的情景。
- 清秋节: 清冷的秋天,象征着生命的凋零。
- 绣屏香篆灭: 精美的绣屏上香烟已灭,形容寂静和孤独。
- 朱颜消歇: 朱颜指红润的面容,消歇表示衰退或消失。
- 散髻: 形容随意的发型,暗示心情的放松或失落。
- 天涯芳草: 指遥远的美好景象,隐喻牵挂和思念。
- 懊恼: 后悔、烦恼的情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1695),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族人。他是清初著名的词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而著称。纳兰性德的词风清新、婉约,表现了个人的情感与生活的哲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纳兰性德的晚期,表达了他对人生无常、爱情失落的感慨。面对秋天的凋零,诗人以孤花片叶象征自己的孤独与失落,反映出他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生命无常的思考。
诗歌鉴赏:
《清平乐·孤花片叶》展现了纳兰性德深沉而微妙的情感。诗的开头以“孤花片叶”引入,直接表达出一种孤寂的情绪,仿佛在描绘一个秋天的黄昏,生命的气息在渐渐消逝。接下来的“寂寂绣屏香篆灭”,则通过细腻的意象,进一步渲染出孤独的氛围。这里的“香篆”不仅是物质的消逝,也暗示着过去美好回忆的逐渐淡去。
而“谁怜散髻吹笙”则转向一种孤独的呼唤,表达了对理解与共鸣的渴望。这种情感的投射,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挣扎与哀愁。最后两句“懊恼隔帘幽梦,半床花月纵横”则是对梦境与现实的对比,梦中的美好与现实的孤独形成强烈的反差,显示出诗人对失去的无奈与懊恼。
整首词在情感上层层递进,既有个人的孤独感受,也折射出对更广泛人生哲理的思考。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情感的交织,纳兰性德成功地传达了对生命与情感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孤花片叶: 表达诗人孤独的处境。
- 断送清秋节: 暗示秋天的凋零与生命的脆弱。
- 寂寂绣屏香篆灭: 通过细腻之物象征消逝的美好。
- 暗里朱颜消歇: 个人的衰老与内心的失落。
- 谁怜散髻吹笙: 期待理解与关怀的心情。
- 天涯芳草关情: 远方的美好与内心的情感牵挂。
- 懊恼隔帘幽梦: 内心的懊恼与无法触及的美好。
- 半床花月纵横: 梦与现实的交错,表现出对美好的追寻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 “孤花片叶”比喻孤独的情感。
- 拟人: “香篆灭”赋予无生命的物体以情感。
- 对仗: 词句中形成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围绕孤独、失落与对美好时光的怀念,表现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深沉的情感与哲思,传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孤花: 象征孤独与凋零。
- 片叶: 代表生命的脆弱。
- 绣屏: 代表美好的回忆与过往。
- 香篆: 象征美好事物的消失。
- 幽梦: 暗指心中未能实现的愿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孤花片叶”中“孤花”象征什么? A. 孤独
B. 美好
C. 快乐
D. 忧伤 -
“寂寂绣屏香篆灭”中“香篆”代表什么? A. 现实
B. 过去的美好
C. 未来的希望
D. 内心的烦恼
答案:
- A. 孤独
- B. 过去的美好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纳兰性德与李清照的词作都表达了对爱情与生命的思考,但纳兰性德更侧重于秋天的孤寂与内心的哀愁,而李清照则常常展现出对往日美好的怀念与现实的无奈。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但都通过细腻的意象传达出深厚的情感。
参考资料:
- 《清代词人研究》
- 《纳兰性德词集》
- 《中国古代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