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中好·别绪如丝睡不成》
时间: 2025-01-14 13:13:40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于中好·别绪如丝睡不成
作者: 纳兰性德 〔清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别绪如丝睡不成,那堪孤枕梦边城。
因听紫塞三更雨,却忆红楼半夜灯。
书郑重,恨分明,天将愁味酿多情。
起来呵手封题处,偏到鸳鸯两字冰。
白话文翻译:
离别的愁绪如细丝般缠绕,令我无法入睡,孤独的枕头上,梦中总是浮现出边疆的景象。
听见紫塞在深夜的雨声,不由得想起红楼中半夜熠熠的灯光。
写下这篇词,字字句句都显得郑重,怨恨的情感清晰可见,天色渐渐变得愁苦,愁苦的滋味化作浓情蜜意。
我起来,手握笔封题,偏偏写到“鸳鸯”二字,心中却冰冷如冰。
注释:
- 别绪:离别时的愁苦心情。
- 孤枕:独自一人,只有自己的枕头,暗示孤独。
- 紫塞:指北方的边塞地区,常用来象征离别。
- 红楼:指繁华美好的生活环境,带有怀旧的情感。
- 郑重:认真、严肃的意思。
- 鸳鸯:象征着爱情和伴侣关系。
典故解析:
- 紫塞:古代中国边境的一个代名词,常常与战争、离别相关。
- 红楼:可能指的是王维的“红楼梦”,象征着美好的回忆和情感的寄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饮水,满族人,清代著名词人和诗人。他的词风清新婉约,情感细腻,善于表达个人情感和社会生活。
创作背景:
此词创作于纳兰性德的晚年,正值其情感波动较大的时期,表达了他对离别的伤感和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歌鉴赏:
《于中好·别绪如丝睡不成》是一首典雅而深情的词作,充分表现了纳兰性德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全词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典雅的意象,勾勒出一幅充满离愁别绪的画面。开头的“别绪如丝”便直接引入了离别的主题,情绪沉痛而真挚。孤枕、梦边城等意象的使用,增加了词中的孤独感和对远方的思念。
词中提到的“紫塞三更雨”,不仅画面感极强,还带有对边疆的思念和对家人的牵挂。接着的“红楼半夜灯”,则是对过往幸福时光的怀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情感的深度和复杂性。
整首词通过对比、意象的交错,展示了词人内心的矛盾和对爱情的渴望。最后提到的“鸳鸯两字冰”,则是将这份感情化为冰冷的现实,既反映了对爱情的渴望,又表达了现实的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别绪如丝睡不成:开篇点明主题,离别的情愫细如丝线,令人无法安眠。
- 那堪孤枕梦边城:在孤独的枕头上,梦中浮现出边疆的景象,暗示思念与孤独。
- 因听紫塞三更雨:夜听边塞的雨声,唤起对故乡的思念。
- 却忆红楼半夜灯:回忆起往日温馨的时光,形成鲜明对比。
- 书郑重,恨分明:写下的每个字都显得格外认真,愤恨的情感愈加明显。
- 天将愁味酿多情:愁苦的天气酿成了浓烈的情感。
- 起来呵手封题处:词人起身,准备书写。
- 偏到鸳鸯两字冰:最终写到“鸳鸯”,却让人感受到爱情的寒冷。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离愁比作细丝,形象生动。
- 对仗:如“孤枕”“梦边城”,增强了词的韵律感。
- 意象:用“紫塞”和“红楼”形成强烈的对比,增强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词的主题是离别与思念,表现了对爱情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情感深邃而细腻,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爱情的追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孤枕:象征孤独和思念。
- 紫塞:代表遥远的边境和离别的痛苦。
- 红楼:象征过去美好的回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词中“别绪”指的是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离别的愁苦
- C. 愤怒
-
诗中提到的“紫塞”象征什么?
- A. 富贵
- B. 离别与思念
- C. 战争
-
词中“鸳鸯”一词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 A. 友谊
- B. 恋爱与夫妻
- C. 孤独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晏殊《蝶恋花》
诗词对比:
-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纳兰性德的词更显孤独,而李清照的词则多了一份柔情与坚韧。
- 晏殊的《蝶恋花》同样表达了对爱情的思念,但其意象更为明快,情感表达相对直接。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纳兰性德研究》
- 《清代词人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