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杖策寻初地,来攀第一层。
帆樯三楚色,烟寺六朝僧。
塔涌江光动,台连雨气蒸。
纷纷阅年代,唯有佛前镫。
白话文翻译
我手持拐杖,寻访这座古老的塔,攀登到第一层。
远处的帆船在三楚的水面上轻轻摇曳,烟雾缭绕的寺庙中,六朝的僧侣依然在此。
塔顶的江水波光荡漾,台阶上弥漫着雨后的气息。
历史在眼前纷纷流逝,唯有佛前的灯火依旧闪烁。
注释
- 杖策:手杖和策马的意思,这里指手持拐杖。
- 初地:指第一层,通常指佛教中的境界。
- 三楚:指楚地,即今湖北、湖南一带,形容水面上的船只。
- 六朝:指中国历史上的六个朝代,即东吴、东晋、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强调历史的悠久。
- 江光:江水的光影,传达波光粼粼的景象。
- 雨气:指雨后空气湿润的状态。
- 佛前镫:指佛前的灯火,象征着信仰的永恒。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林澍蕃,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记载,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自然的细腻描写而受到后人推崇。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登临报恩寺塔时,诗人通过登高望远,表达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佛教文化的敬仰。环境的变化与历史的积淀在此交织,激发起诗人的感慨。
诗歌鉴赏
《登报恩寺塔》是一首描摹自然与人文景观兼具的诗作。诗人通过对塔的攀登,展现了对历史的追溯与对信仰的尊敬。开篇“杖策寻初地,来攀第一层”,简洁明了地交代了登塔的动机和状态,表现了诗人对高处的向往。
接下来的“帆樯三楚色,烟寺六朝僧”描绘了远处的水面与古寺,色彩与历史的交融,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诗人以“塔涌江光动,台连雨气蒸”展示出自然的活力,浑然天成的美感中又透出一丝灵动。最后两句“纷纷阅年代,唯有佛前镫”,则是对历史的反思,尽管岁月流逝,唯有佛前的灯火,象征着信仰和精神的永恒。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丰富的意象,传达出一种超越时空的哲理思考,是对信仰、历史与自然的深刻感悟。诗中融合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使读者不禁沉浸在这幅美丽的画卷之中。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杖策寻初地:手持拐杖,寻找第一层,暗示年迈与探索的精神。
- 来攀第一层:动作的描述,表明目标明确,努力追求。
- 帆樯三楚色:描绘水上风景,体现出江南水乡的美丽。
- 烟寺六朝僧:历史与文化的交织,强调了古寺的悠久。
- 塔涌江光动:生动描绘出水波与塔影的动态美。
- 台连雨气蒸:自然气候的变化,增加了诗的层次感。
- 纷纷阅年代:历史的变迁,时间的流逝。
- 唯有佛前镫:信仰的恒久与不变,形成强烈的对比。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塔与历史、自然相联系,增强了意象的丰富性。
- 对仗:如“帆樯三楚色,烟寺六朝僧”,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拟人:通过“塔涌江光动”,使自然景物更具生机。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与对佛教信仰的敬畏,传达了在纷繁的历史中,唯有信仰的光芒永恒不变的主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杖策:象征探索与坚持的精神。
- 三楚:代表江南水乡的美丽与广阔。
- 六朝:象征历史的悠久与厚重。
- 江光:表现自然的活力与美感。
- 佛前镫:信仰的象征,传达出永恒的光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杖策”指的是什么?
A. 手杖
B. 书籍
C. 旅行
D. 诗歌 -
“帆樯三楚色”描绘的是哪个地方的景象?
A. 北方
B. 南方
C. 西方
D. 东方 -
诗中提到的“六朝”指的是哪几个朝代的集合?
A. 唐、宋、元
B. 明、清、民国
C. 东吴、东晋、刘宋、南齐、南梁、南陈
D. 隋、唐、宋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同样是描绘登高望远的情景,表达对壮丽山河的赞美。
- 李白《庐山谣》:体现了对自然的探索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词对比:
- 《登报恩寺塔》与《登鹳雀楼》,前者注重历史与信仰的结合,后者则更加强调自然景观的壮丽,两者在题材上有相似之处,但在情感的表达上各有侧重。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歌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楚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