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孺子祠后由南昌还舣舟之地》
时间: 2025-01-06 09:57:2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谒孺子祠后由南昌还舣舟之地 赵蕃 〔宋代〕
南昌假传欲上书,孺子乃复辞聘车。 东都已颠不可救,莽篡未露犹枝梧。 福为市卒终潜吴,稚乃悬榻太守居。 吁哉迹异心不殊,出处语默如是天。
白话文翻译
南昌有人假传消息说孺子想要上书,孺子却再次拒绝了聘车。 东都已陷入混乱无法挽救,王莽的篡位还未显露,仍在挣扎。 福成为市井小卒最终隐居吴地,稚子却在太守的居所悬挂榻席。 唉,虽然行迹不同,但心意却是一样的,无论出世还是隐居,言语还是沉默,都如同天意一般。
注释
- 南昌假传欲上书:南昌有人散布谣言,说孺子想要上书朝廷。
- 孺子乃复辞聘车:孺子再次拒绝了朝廷的征召。
- 东都已颠不可救:东都(指洛阳)已经陷入混乱,无法挽救。
- 莽篡未露犹枝梧:王莽的篡位阴谋还未完全暴露,仍在挣扎。
- 福为市卒终潜吴:福(指某人)最终成为市井小卒,隐居在吴地。
- 稚乃悬榻太守居:稚子却在太守的居所悬挂榻席,表示受到太守的优待。
- 吁哉迹异心不殊:唉,虽然行迹不同,但心意却是一样的。
- 出处语默如是天:无论出世还是隐居,言语还是沉默,都如同天意一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048-1124),字子固,号东山,宋代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怀,也有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赵蕃在访问孺子祠后,从南昌返回时所作。诗中通过孺子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个人的选择,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孺子故事的叙述,展现了作者对时局的深刻忧虑和对个人选择的思考。诗中“南昌假传欲上书,孺子乃复辞聘车”一句,既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谣言四起,也表现了孺子的高洁品格。而“东都已颠不可救,莽篡未露犹枝梧”则进一步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和王莽篡位的阴谋。最后两句“吁哉迹异心不殊,出处语默如是天”则表达了作者对个人选择的理解,认为无论出世还是隐居,都是顺应天意的表现。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南昌假传欲上书:南昌有人散布谣言,说孺子想要上书朝廷,这里揭示了社会的混乱和谣言的泛滥。
- 孺子乃复辞聘车:孺子再次拒绝了朝廷的征召,表现了孺子的高洁品格和对权力的不屑。
- 东都已颠不可救:东都已经陷入混乱,无法挽救,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和危机。
- 莽篡未露犹枝梧:王莽的篡位阴谋还未完全暴露,仍在挣扎,揭示了政治的阴谋和危险。
- 福为市卒终潜吴:福最终成为市井小卒,隐居在吴地,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稚乃悬榻太守居:稚子却在太守的居所悬挂榻席,受到太守的优待,反映了不同人的不同选择。
- 吁哉迹异心不殊:唉,虽然行迹不同,但心意却是一样的,表达了作者对个人选择的理解。
- 出处语默如是天:无论出世还是隐居,言语还是沉默,都如同天意一般,强调了顺应天意的重要性。
修辞手法:
- 比喻:“东都已颠不可救”比喻社会的动荡和危机。
- 对仗:“南昌假传欲上书,孺子乃复辞聘车”对仗工整,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 拟人:“莽篡未露犹枝梧”将王莽的篡位阴谋拟人化,形象生动。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孺子故事的叙述,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和个人的选择,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强调了顺应天意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南昌:象征着混乱和谣言。
- 孺子:象征着高洁品格和拒绝权力的态度。
- 东都:象征着社会的动荡和危机。
- 莽篡:象征着政治的阴谋和危险。
- 福:象征着隐逸生活的向往。
- 稚子:象征着不同人的不同选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孺子乃复辞聘车”表现了孺子的什么品格? A. 贪婪 B. 高洁 C. 懦弱 D. 愚昧
-
“东都已颠不可救”反映了什么? A. 社会的繁荣 B. 社会的动荡 C. 社会的和平 D. 社会的稳定
-
“吁哉迹异心不殊”表达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A. 行迹不同,心意相同 B. 行迹相同,心意不同 C. 行迹和心意都不同 D. 行迹和心意都相同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安石《泊船瓜洲》:同样反映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苏轼《赤壁赋》: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展现了作者对时局的深刻思考。
诗词对比:
- 赵蕃的这首诗与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都反映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但赵蕃的诗更多地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而王安石的诗则更多地表现了对政治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赵蕃的这首诗,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对理解这首诗的背景和意义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