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郭视田讼三绝》

时间: 2025-01-19 20:04:14

草生弃地没牛深,岂是膏腴亩一金。

野老双蓬俱半脱,尚凭蜗角起争心。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草生弃地没牛深,岂是膏腴亩一金。 野老双蓬俱半脱,尚凭蜗角起争心。

白话文翻译:

草丛在荒地上长得比牛还高,这样的土地怎能说是肥沃价值千金呢? 乡间的老人头发蓬乱,半秃半白,却仍因微不足道的小事而争执不休。

注释:

  1. 草生弃地没牛深:形容荒地上的草长得很高,几乎能淹没牛。
  2. 膏腴:肥沃的土地。
  3. 亩一金:形容土地非常肥沃,价值连城。
  4. 野老:乡间的老人。
  5. 双蓬:指老人的头发蓬乱。
  6. 蜗角:比喻极微小的事物。
  7. 争心:争执的心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炎,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感受到其对乡村生活的深刻观察和细腻描绘。此诗反映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观察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作者观察乡村生活时,对乡村老人的生活状态和心态的描绘,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乡村荒地的描绘和对野老形象的刻画,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真实面貌。首句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荒地的景象,暗示了土地的贫瘠和荒凉。次句通过对比,强调了土地的实际价值与人们对其期望的差距。后两句则通过野老的形象,揭示了人们即使在贫困和衰老中,仍不放弃对微小事物的争执,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生动,情感深沉,是对乡村生活和人性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1. 草生弃地没牛深:这句通过夸张的描绘,展现了荒地的荒凉和贫瘠,同时也暗示了人们对土地的期望与现实的差距。
  2. 岂是膏腴亩一金:这句通过反问,强调了土地的实际价值与人们对其期望的差距,表达了对现实的深刻认识。
  3. 野老双蓬俱半脱:这句通过对野老形象的刻画,展现了乡村老人的生活状态,同时也反映了他们的衰老和贫困。
  4. 尚凭蜗角起争心:这句通过比喻,揭示了人们即使在贫困和衰老中,仍不放弃对微小事物的争执,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修辞手法:

  1. 夸张:首句通过夸张的描绘,增强了荒地的荒凉和贫瘠的印象。
  2. 反问:次句通过反问,强调了土地的实际价值与人们对其期望的差距。
  3. 比喻:末句通过比喻,揭示了人们即使在贫困和衰老中,仍不放弃对微小事物的争执。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乡村荒地的描绘和对野老形象的刻画,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真实面貌,并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诗的主题是对乡村生活和人性的深刻反思,表达了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1. 草生弃地:荒凉和贫瘠的意象,暗示了土地的实际价值与人们对其期望的差距。
  2. 野老双蓬:衰老和贫困的意象,展现了乡村老人的生活状态。
  3. 蜗角:微小事物的意象,揭示了人们即使在贫困和衰老中,仍不放弃对微小事物的争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草生弃地没牛深”描绘了什么景象? A. 肥沃的土地 B. 荒凉的荒地 C. 繁华的都市 答案:B

  2. 诗中“岂是膏腴亩一金”表达了什么意思? A. 土地非常肥沃 B. 土地实际价值与人们期望的差距 C. 土地非常贫瘠 答案:B

  3. 诗中“野老双蓬俱半脱”描绘了什么形象? A. 年轻的农夫 B. 衰老的乡村老人 C. 繁华的都市人 答案:B

  4. 诗中“尚凭蜗角起争心”揭示了什么? A. 人们对大事的争执 B. 人们对微小事物的争执 C. 人们对土地的争执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山居生活的描绘,展现了田园生活的美好和宁静。
  2. 杜甫《春望》:通过对战乱后荒凉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王炎的《出郭视田讼三绝》都描绘了乡村生活,但王维的诗更多展现了田园生活的美好和宁静,而王炎的诗则更多揭示了乡村生活的真实面貌和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宋诗选注》:收录了王炎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2.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古代诗歌的详细鉴赏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