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荷湖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1-14 22:52:4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至荷湖二首 其二 曾巩 〔宋代〕
悲风我眼涩,酸狖我耳愁。 我颠水没马,我起雪满裘。 百里不逢人,岂有烟火投。 却倚青璧望,白雾满九州。 苍苍运乃尔,何地放我忧。 夜卧梦成魇,犹疑拔山湫。
白话文翻译:
悲凉的风让我眼睛感到干涩,酸楚的猿声让我耳朵感到忧愁。 我颠簸在水中,马儿被淹没,我起身时,雪花已经覆盖了我的皮衣。 百里之内不见人烟,哪里还有炊烟可投。 我倚靠在青色的岩壁上远望,白茫茫的雾气覆盖了整个九州。 苍茫的天地如此运转,何处能放下我的忧愁。 夜晚躺下做梦成了噩梦,我仍然怀疑是否能拔起山中的深潭。
注释:
- 悲风:指凄凉的风。
- 酸狖:指猿猴的哀鸣声。
- 颠:颠簸,指在水中行走。
- 裘:皮衣。
- 青璧:青色的岩壁。
- 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州,这里泛指整个中国。
- 苍苍:苍茫,指天空和大地。
- 运:运转,指天地的运行。
- 魇:噩梦。
- 拔山湫:拔起山中的深潭,比喻极大的力量或困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与王安石、苏轼等人并称“唐宋八大家”。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含蓄深沉著称,尤其擅长写景抒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曾巩在旅途中所作,表达了他对旅途艰辛和孤独的感受,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旅途中的艰辛和孤独,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展现了曾巩深沉的情感和广阔的视野。诗中“悲风”、“酸狖”等词语,生动地描绘了旅途的凄凉和孤独,而“白雾满九州”则象征着国家的迷茫和不确定。最后两句“苍苍运乃尔,何地放我忧”和“夜卧梦成魇,犹疑拔山湫”则深刻地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内心的挣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悲风我眼涩,酸狖我耳愁。”:悲凉的风让我眼睛感到干涩,酸楚的猿声让我耳朵感到忧愁。这里通过“悲风”和“酸狖”两个意象,描绘了旅途的凄凉和孤独。
- “我颠水没马,我起雪满裘。”:我颠簸在水中,马儿被淹没,我起身时,雪花已经覆盖了我的皮衣。这里通过“颠水没马”和“雪满裘”两个意象,描绘了旅途的艰辛。
- “百里不逢人,岂有烟火投。”:百里之内不见人烟,哪里还有炊烟可投。这里通过“百里不逢人”和“岂有烟火投”两个意象,描绘了旅途的孤独。
- “却倚青璧望,白雾满九州。”:我倚靠在青色的岩壁上远望,白茫茫的雾气覆盖了整个九州。这里通过“青璧”和“白雾满九州”两个意象,描绘了国家的迷茫和不确定。
- “苍苍运乃尔,何地放我忧。”:苍茫的天地如此运转,何处能放下我的忧愁。这里通过“苍苍运乃尔”和“何地放我忧”两个意象,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 “夜卧梦成魇,犹疑拔山湫。”:夜晚躺下做梦成了噩梦,我仍然怀疑是否能拔起山中的深潭。这里通过“夜卧梦成魇”和“犹疑拔山湫”两个意象,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内心的挣扎。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白雾满九州”比喻国家的迷茫和不确定。
- 拟人:如“悲风我眼涩”和“酸狖我耳愁”将风和猿声拟人化,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如“悲风我眼涩,酸狖我耳愁”和“我颠水没马,我起雪满裘”等句,通过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表达旅途的艰辛和孤独,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通过描绘旅途中的凄凉和孤独,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展现了曾巩深沉的情感和广阔的视野。
意象分析:
- 悲风:象征凄凉和孤独。
- 酸狖:象征哀愁和忧虑。
- 白雾:象征国家的迷茫和不确定。
- 青璧:象征坚定和依靠。
- 拔山湫:象征极大的力量或困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悲风我眼涩”中的“悲风”象征什么? A. 凄凉和孤独 B. 快乐和自由 C. 温暖和舒适 D. 清新和自然 答案:A
-
诗中“白雾满九州”中的“白雾”象征什么? A. 国家的迷茫和不确定 B. 国家的繁荣和昌盛 C. 国家的和平和安宁 D. 国家的战争和混乱 答案:A
-
诗中“夜卧梦成魇”中的“魇”是什么意思? A. 美梦 B. 噩梦 C. 普通的梦 D. 幻想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曾巩的《至荷湖二首 其二》与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但曾巩的诗更多地描绘了旅途的艰辛和孤独,而王安石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注》:收录了曾巩的多首诗作,对曾巩的诗歌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唐宋诗鉴赏辞典》:收录了唐宋时期的多位诗人的诗作,对诗歌进行了详细的鉴赏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