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浪淘沙
了元 〔宋代〕
昨夜遇神仙。也是姻缘。分明醉里亦如然。
睡觉来时浑是梦,却在身边。此事怎生言。
岂敢相怜。不曾抚动一条弦。
传与东坡苏学士,触处封全。
白话文翻译:
昨夜我遇见了神仙,这也是一种姻缘。分明在醉酒中也如此。
醒来时觉得全是梦,却在身边真实存在。这件事情该如何表述呢?
我岂敢去互相怜惜?我连一根弦都未曾拨动。
将这个传给东坡苏学士,触碰到的地方都被封存。
注释:
- 神仙:指超凡脱俗之人,通常指有道德修养或修炼成仙的高人。
- 姻缘:指缘分,特别是指恋爱或婚姻的缘分。
- 醉里:在醉酒的状态中。
- 抚动一条弦:隐喻未曾有过恋爱或感情的互动。
- 东坡苏学士: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宋代著名文学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了元,生活在宋代,具体生平不详,以其诗词风格清新、意境深远而著称。其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社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文人追求个性与情感表达的时代背景下,诗人通过梦中情景表达对姻缘的思考。
诗歌鉴赏:
《浪淘沙》通过梦境与现实的交织,探讨了人们对姻缘的迷惘与思索。开篇就以“昨夜遇神仙”的意象,营造出一种神秘而浪漫的氛围。神仙的出现不仅象征着理想中的伴侣,也暗示了对完美爱情的渴望。接着,诗人提到“醉里亦如然”,使人感受到酒醉后的恍惚与真实的交融。梦与幻的界限在此似乎变得模糊,诗人对情感的表达充满了矛盾与挣扎。
“岂敢相怜”一语中流露出诗人对情感的自谦与谨慎,似乎在暗示未曾真正投入的情感。最后,提及苏轼,既是对伟大文学家的敬仰,也让人感受到一种情感的传承,仿佛这份情感即便未能成真,却也愿意与他人分享。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次分明,从梦境的美好到现实的无奈,最终回归到对文人雅士的理想化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爱情的复杂感受。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昨夜遇神仙。”:表达了对理想伴侣的向往。
- “也是姻缘。”:暗示着命中注定的情感。
- “分明醉里亦如然。”:醉酒中感受到的真实情感。
- “睡觉来时浑是梦,却在身边。”:梦与现实的交错。
- “此事怎生言。”:对情感的难以言表。
- “岂敢相怜。”:自谦,表明未曾真正相互感动。
- “不曾抚动一条弦。”:形容情感未曾发展。
- “传与东坡苏学士,触处封全。”:寄托对文人情感的向往与敬仰。
-
修辞手法:
- 比喻:神仙比喻理想伴侣,描绘了追求完美爱情的愿望。
- 对仗:诗中对偶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理想爱情的追求与现实情感的无奈,展现了个人内心的挣扎与渴望。
意象分析:
- 神仙:象征理想中的伴侣,代表追求完美的爱情。
- 梦:体现了人内心深处的幻想与渴望。
- 酒:象征放松与迷醉的状态,反映对情感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神仙”象征着什么?
- A. 朋友
- B. 理想伴侣
- C. 亲人
-
“岂敢相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
- A. 自信
- B. 自谦
- C. 忧虑
-
诗中提到的“东坡苏学士”指的是谁?
- A. 杜甫
- B. 苏轼
- C. 李白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
- 李清照《如梦令》
诗词对比:
- 了元的《浪淘沙》与苏轼的《水调歌头》,前者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写,后者则表达了对人生的哲思与感慨,展现了不同的情感深度与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宋代文学史》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