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达岭》

时间: 2025-01-01 11:28:19

丹梯直北通榆木,拂袖山烟百折登。

河注黄花衔二口,天低白草见诸陵。

行人尚忆回銮曲,碛岸曾移照妓镫。

旧迹荒寒非一概,不因六月有坚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丹梯直北通榆木,
拂袖山烟百折登。
河注黄花衔二口,
天低白草见诸陵。
行人尚忆回銮曲,
碛岸曾移照妓镫。
旧迹荒寒非一概,
不因六月有坚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八达岭的壮丽景色。画面上,直通北方的石阶通向榆木,山间的云烟缭绕,曲折而上。河水流淌,黄花在两岸盛开,天空低垂,白草映衬着远处的陵墓。行人仍然记得昔日的回返曲调,而沙岸的景象也曾映照着妓女的灯笼。旧日的痕迹在荒凉的寒冷中并不全然如此,六月时节并不会因冰雪而坚固。

注释:

  • 丹梯:指用红色石块或砖石修成的台阶。
  • 榆木:榆树,常用作建筑材料,象征坚固。
  • 拂袖:挥动衣袖,形容山风拂面。
  • 黄花:指黄花菜,常见于河岸。
  • 诸陵:指多处坟墓或陵墓,隐喻历史的沉淀。
  • 回銮曲:指古代皇帝回朝时的乐曲,寓意回忆往昔。
  • 妓镫:指妓女的灯笼,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
  • 坚冰:形容六月时节依旧寒冷的情景,表现自然的反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良年,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知,诗风清新,擅长描绘自然风光,表达个人情感。其作品多反映当时的社会环境与人文景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清代,描绘了八达岭的自然景观与历史遗迹。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李良年的《八达岭》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与历史遗迹的古诗,诗中展现了八达岭的壮丽景色以及历史的沉淀。诗的开头通过“丹梯直北通榆木”描绘出一条蜿蜒而上的石阶,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并暗示了通往高处的艰辛。随后的“拂袖山烟百折登”,更是将自然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山间的云烟与攀登的曲折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诗中“河注黄花衔二口,天低白草见诸陵”描绘了河流与山景交融的画面,黄花的点缀使得景色更加生动,而“诸陵”则让人思绪飘向历史的沉重,表现了对往昔的追忆。接下来的“行人尚忆回銮曲,碛岸曾移照妓镫”则通过对音乐与灯火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生活的思考,形成了对比与呼应。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蕴含了对历史的沉思与对人情的关怀。最后一句“不因六月有坚冰”,则是对自然与人事的反思,表现了岁月流转中不变的冷暖,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丹梯直北通榆木:描绘石阶的直通北方,强调地理位置与人迹罕至的感觉。
  2. 拂袖山烟百折登:展现攀登过程中的艰辛与自然的神秘。
  3. 河注黄花衔二口:自然与花草交融,生动描绘出河流的美丽。
  4. 天低白草见诸陵:通过白草与陵墓的意象,映射历史的沉重。
  5. 行人尚忆回銮曲:怀念历史中的乐曲,表现对往昔的追忆。
  6. 碛岸曾移照妓镫:反映社会风俗,人与自然的互动。
  7. 旧迹荒寒非一概:对比过去与现在的荒凉,感叹时光流逝。
  8. 不因六月有坚冰:自然的反常,象征着生活的无常与变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烟比作拂袖,生动形象。
  • 对仗:如“河注黄花,天低白草”,形成和谐美感。
  • 拟人:赋予自然景象以情感,使其更具生命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八达岭的自然景色与历史遗迹,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思考,表达了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生活的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丹梯:象征通向理想与目标的道路。
  • 山烟:代表自然的神秘与变化。
  • 黄花:象征生命的绚烂与短暂。
  • 诸陵:代表历史的沉淀与人文积淀。
  • 回銮曲:寄托着对过去的怀念与情感。
  • 坚冰:象征着岁月的无情与自然的反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丹梯”主要指什么?

    • A. 石阶
    • B. 悬崖
    • C. 河流
    • D. 山峰
  2. “拂袖山烟”中的“拂袖”表示什么?

    • A. 轻轻摆动
    • B. 风吹过
    • C. 暴风雪
    • D. 轻声细语
  3. “六月有坚冰”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春天的期待
    • B. 对自然的不满
    • C. 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D. 对过去的怀念

答案:

  1. A. 石阶
  2. A. 轻轻摆动
  3. C. 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对比李白的《庐山谣》,两者都描绘了自然之美,但李白更注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李良年则在自然与历史的交融中表达了更为深沉的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山水诗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