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春夜月 竹仙武陵寓书,谓素缘词债,当有偿矣。谱此以践夏初之约》
时间: 2025-01-01 11:24:4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乍来时,一帘斜月黄昏。记取小语衣边,分赠与啼痕。欲倩灵蛛写怨,怕蛛丝太弱,不织回文。怪烛偏阑转,忽携黯省,各自含颦。一团赪玉,明妆照水,天为谁春。惜别帘笼,空自有翠鹦凄语,分付愁人。迢迢瘴岭,只梦中曾见朝云。问甚日,向灯前拥髻,拭伊粉泪,沾湿罗巾。
白话文翻译:
初来时,黄昏的斜月透过帘子。记得那些轻声细语,曾在衣边轻轻分享给你。想让灵巧的蜘蛛来编织我的怨情,却又怕那细弱的蛛丝,无法织出回文。怪的是烛光偏偏在灯台上摇曳,忽然让我陷入沉思,各自愁眉不展。那一团如红玉般的妆容,映照在水面上,天上为谁而春呢?惜别的帘子后,空自有翠色的鹦鹉在凄凉地诉说,传递给愁苦的人。遥远的瘴岭,只有在梦中曾见过朝霞。问你何日,灯前梳髻,轻拭泪水,沾湿了罗巾。
注释:
- 乍来:刚刚来到,初来。
- 帘:帘子,这里指窗帘。
- 小语:轻声细语,温柔的话语。
- 啼痕:哭泣留下的痕迹。
- 灵蛛:灵巧的蜘蛛,象征编织。
- 赪玉:红玉,形容妆容华丽。
- 翠鹦:翠色的鹦鹉,象征传递情感。
- 瘴岭:指多瘴气的山岭,常用来形容环境恶劣的地方。
典故解析:
- 灵蛛:古代诗人常用蜘蛛象征细腻的情感与细致的工艺。
- 翠鹦:鹦鹉在古文学中常被用作传递消息的象征,这里暗指情感的传递。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程颂万,清代诗人,创作风格细腻,常以情感为线索,表达内心的细腻感受。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表明了诗人对离别的感伤以及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对情感的珍视。
诗歌鉴赏:
《湘春夜月》以黄昏的斜月为背景,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念的氛围。诗中透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离别时的情感。初来之时的美好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模糊,却又在细节中不断浮现。灯前的独自思考、拭泪的场景,表现了对过去的无奈与对未来的期待。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赪玉”与“翠鹦”,不仅描绘了女性的美丽,也象征着情感的深邃与脆弱。诗人在表达情感时,巧妙地运用了比喻与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层次感与情感的张力。尤其是“迢迢瘴岭,只梦中曾见朝云”,表达了梦境与现实的交织,令人感受到一种时空的错位与思乡的情愫。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乍来时,一帘斜月黄昏:描绘初到时的景象,斜月和黄昏的搭配,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记取小语衣边,分赠与啼痕:强调轻声细语的温柔与情感的深切。
- 欲倩灵蛛写怨,怕蛛丝太弱,不织回文:表达了想要诉说却又担忧无法传达的复杂情感。
- 怪烛偏阑转,忽携黯省,各自含颦:烛光摇曳,暗示内心的动荡与愁苦。
- 一团赪玉,明妆照水,天为谁春:通过妆容的描绘,反映出美丽与忧伤的对比。
- 惜别帘笼,空自有翠鹦凄语,分付愁人:象征情感的传递与离别的凄凉。
- 迢迢瘴岭,只梦中曾见朝云:表达对遥远地方的美好回忆,带有思乡之情。
- 问甚日,向灯前拥髻,拭伊粉泪,沾湿罗巾:描写离别后的思念与期盼,表现出内心的脆弱与柔情。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赪玉”比喻美丽的妆容,增强形象感。
- 拟人:将烛光描绘成“偏阑转”,赋予其情感,使氛围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围绕离别与思念展开,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未来的期盼,情感细腻而深刻,引人共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斜月:象征时间的流逝与静谧的思考。
- 灵蛛:代表细腻的情感与复杂的心理。
- 赪玉:象征美丽与脆弱的情感。
- 翠鹦:隐喻对话与情感的传递。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乍来时,一帘斜月黄昏”意指什么?
- A. 初来时的美好
- B. 白天的喧嚣
- C. 夜晚的孤独
- 答案:A
-
“欲倩灵蛛写怨”中的灵蛛象征什么?
- A. 忧伤的情感
- B. 细腻的情感
- C. 自然的美丽
- 答案:B
-
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友谊
- B. 离别与思念
- C. 自然风光
-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程颂万的《湘春夜月》更加侧重于情感的细腻与深刻,而李清照则在表达离愁别绪时更为直接和悲凉。两者都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但在情感表达的方式上存在差异。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作品集》
- 《古典诗词解析与赏析》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