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十一首 其五》
时间: 2025-01-04 11:53:05意思解释
念奴娇十一首 其五
作者: 史承谦 〔清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朝朝寒雨,问小春冷艳,怎禁摧折。屈指酒人惊散尽,休把旧游重说。杳杳霜鸿,萧萧风竹,炉火明还灭。更阑烛影,心情真是凄绝。谁念岁晚穷居,纸窗深处,冷淡餐冰雪。过眼流光都似此,愁看镜中华发。摒挡吟笺,消除闲梦,铁籧应吹裂。当年骑省,赋成多少呜咽。
白话文翻译:
每天都是寒冷的细雨,问候小春的冷艳,怎能忍受这样的摧折。数着日子,酒友已经全部散去,别再提起旧时游玩。遥远的雁群渐渐消失,竹林在风中萧萧作响,炉火时明时灭。更深夜烛光摇曳,心情真是凄凉绝望。谁来关心岁末的穷居,纸窗深处,冷淡地吃着冰雪。流逝的光阴都如同这般,愁苦地看着镜子里的白发。整理吟咏的纸笺,消去无谓的闲梦,铁笼应该被吹裂。当年骑马游玩,留下了多少的哀伤与叹息。
注释:
- 寒雨: 寒冷的雨,象征着秋冬季节的凄凉。
- 小春: 清代时节,小春指的是初春的时节。
- 摧折: 指遭受打击,失去美好。
- 杳杳霜鸿: 远去的雁群,冬天的象征。
- 烛影: 烛光的影子,暗示孤独和凄凉。
- 岁晚穷居: 代表年末的贫困生活。
- 冰雪: 冷淡的食物,象征生活的艰辛。
- 白发: 反映年华的流逝与衰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史承谦,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所知,但其诗作多以抒发个人情感、描写自然景色为主,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和哲理性。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清代,一方面反映了作者个人的生活困境,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社会动荡和人们普遍的生活压力。
诗歌鉴赏:
这首《念奴娇十一首 其五》以凄凉的氛围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作者在寒冷季节中的孤独与无奈。开头部分通过寒雨、小春等意象,营造出一幅愁苦的画面。诗中反复提及的“酒人惊散尽”,让人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昔日的欢愉在时间的流逝中已然不复存在。随着“杳杳霜鸿,萧萧风竹”的描写,作者的情感愈加沉重,孤独和凄凉的气氛愈发浓厚。
接下来的“岁晚穷居,纸窗深处”,更是将这种孤独推向极致,生活的冷淡与生活条件的窘迫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深刻的无奈和愁苦。作者用“过眼流光都似此,愁看镜中华发”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叹与对衰老的无奈,令人深思。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最终以“当年骑省,赋成多少呜咽”结束,回忆起往昔的欢乐与如今的悲哀形成鲜明对比,令人感慨万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朝朝寒雨,问小春冷艳,怎禁摧折。”: 每天都是寒雨,询问小春的艳丽,怎能忍受这样的打击。
- “屈指酒人惊散尽,休把旧游重说。”: 酒友已散去,不必再提往日游玩。
- “杳杳霜鸿,萧萧风竹,炉火明还灭。”: 遥远的雁群消失,风中的竹子发出萧萧声,炉火闪烁不定。
- “更阑烛影,心情真是凄绝。”: 深夜烛光摇曳,心情无比凄凉。
- “谁念岁晚穷居,纸窗深处,冷淡餐冰雪。”: 谁来关心年末穷困的生活,纸窗里冷冷清清。
- “过眼流光都似此,愁看镜中华发。”: 眼前的光阴流逝,愁苦地看着镜子里的白发。
- “摒挡吟笺,消除闲梦,铁籧应吹裂。”: 整理吟咏的纸笺,消去无谓的梦,铁笼应该被吹裂。
- “当年骑省,赋成多少呜咽。”: 回忆当年骑马游玩,留下多少的叹息。
-
修辞手法: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杳杳霜鸿,萧萧风竹”。
- 比喻: 用“流光”比喻时间的流逝,生动形象。
- 拟人: “炉火明还灭”赋予炉火以生命,增强了诗的情感。
-
主题思想: 追忆往昔、感慨无常,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生活困顿的深刻感悟,流露出浓浓的孤独和无奈。
意象分析:
- 寒雨: 代表着季节的凄凉与内心的孤独。
- 霜鸿: 远去的雁群象征着离别和孤独。
- 烛影: 烛光的摇曳象征着不安与孤寂。
- 白发: 年华流逝的象征,带来对衰老的无奈与感叹。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寒雨”象征什么?
- A. 温暖的春天
- B. 凄凉的心情
- C. 快乐的回忆
- D. 美好的未来
-
诗中提到的“杳杳霜鸿”指的是什么?
- A. 远行的雁群
- B. 细雨纷飞
- C. 冷冷的雪
- D. 温暖的阳光
-
诗的最后一句中提到的“骑省”暗示了什么?
- A. 过去的欢乐
- B. 现在的痛苦
- C. 未来的希望
- D. 生活的变化
答案: 1.B 2.A 3.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 同样表达了对往昔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感慨,展现了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
- 苏轼《水调歌头》: 通过对月的描写与思念,展现出对时间与生命的哲理思考,与史承谦的孤独感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