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其十一 《念奴娇·柬冒辟疆、陈散木》》
时间: 2025-01-04 11:23:5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念奴娇·柬冒辟疆、陈散木
作者: 曹尔堪 〔清代〕
风尘燕市,与渐离诸客,垆头击筑。
放逐归来停锦缆,烟景苍凉满目。
晓埭趋鼯,荒畴骨葛,赋语应难读。
故人重见,自伤髀已生肉。
华发镜里萧森,瘦筇短褐,羞对东篱菊。
二十六年缘底事,偏记西湖僧屋。
杨柳堤长,芙蓉溪冷,且饱芜菁粥。
红桥客散,日斜同倚修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作者归来后的种种感受。作者在烟尘弥漫的城市与客人渐行渐远的场景中,感受到孤独与苍凉。回到故乡,看到的景象令人感伤,心中的话语似乎难以表达。重逢的旧友让他感到惆怅,因为自己已然发福。看着镜中的白发、瘦弱的身躯,羞愧于自己与东篱菊的对比。二十六年来的经历,令他记起西湖的僧舍。杨柳长堤,芙蓉溪水,暂且享受朴素的生活。最后,随着红桥客散,夕阳西斜,作者与友人依偎于修竹之下,感慨万千。
注释
- 风尘燕市: 指繁忙的市井,风尘指旅途的艰辛和世俗的繁忙。
- 放逐: 指被流放,或是离开家乡。
- 锦缆: 这里指的是华美的船只,象征着昔日的繁华。
- 晓埭: 凌晨的堤岸,趋鼯是指早晨时分的景象。
- 骨葛: 荒野的杂草,暗示荒凉和破败。
- 髀已生肉: 指因岁月流逝而发胖,反映出作者的感慨。
- 华发: 白发,象征衰老。
- 东篱菊: 典指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象征高洁的品格。
- 僧屋: 指西湖边的寺庙,象征一种宁静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尔堪(生于1640年,卒于1715年),字仲阳,号梦阮,清代诗人,以词作闻名,作品风格多以闲适、淡泊见称,常透出对人生的感慨与思索。
创作背景: 该词作于作者晚年,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尤其是在清代的社会环境与个人遭遇的影响下,感受到了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与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念奴娇》展现了曹尔堪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全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归来的孤独与苍凉,字句间流露出对故乡的眷恋与对故友的思念。开篇即以“风尘燕市”引入,展现了一种繁忙与喧嚣的对比,给人一种沉重的氛围。随着叙述的深入,作者对自身处境的自省逐渐显露,尤其是对身体的变化与精神的孤独感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一种时光流逝带来的无奈与伤感。
诗中多次提及自然意象,如“杨柳堤长”和“芙蓉溪冷”,恰似作者内心的宁静与渴望,形成一种对比的美感。作者在自我反思的同时,也描绘出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图景。结尾的“日斜同倚修竹”则是对岁月的感慨,虽有落寞,却也有友谊的温暖,体现了一种对生活的淡然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风尘燕市: 描绘出一幅繁忙的市井画面,隐含着作者的归来感受。
- 与渐离诸客,垆头击筑: 朋友逐渐离去,自己孤独地击打乐器,表现寂寥之感。
- 放逐归来停锦缆: 归来后停靠在华美的船只,反映出内心的惆怅。
- 烟景苍凉满目: 烟雾缭绕,景象显得荒凉,情绪更显沉重。
- 晓埭趋鼯: 描述清晨的情景,充满生机。
- 荒畴骨葛: 反映乡村的荒凉,激起内心的忧伤。
- 故人重见,自伤髀已生肉: 重逢旧友,却因自己发胖而感到羞愧。
- 华发镜里萧森: 照镜子的情景,感叹岁月的无情。
- 羞对东篱菊: 以菊花自比,感到自愧不如。
- 二十六年缘底事: 追溯二十六年的经历,感慨万千。
- 偏记西湖僧屋: 记忆中最深刻的依然是那宁静的僧舍。
- 杨柳堤长,芙蓉溪冷: 描绘自然景色,宁静而清幽。
- 且饱芜菁粥: 寻求简单的生活,反映一种淡泊心态。
- 红桥客散,日斜同倚修竹: 在夕阳下与友人依偎,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氛围。
修辞手法:
- 对比: 诗中多次将繁华与荒凉、自我与自然进行对比,增强情感的深度。
- 意象: 使用自然意象如“杨柳”、“芙蓉”等,营造出恬静的氛围,反映内心的宁静。
- 比喻: 以“华发镜里”暗喻岁月的流逝,生发出对人生的感慨。
主题思想: 这首词通过对人生经历的回顾,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伤和对故乡的思念,体现出一种淡然的生活态度和对友谊的珍视。
意象分析
- 风尘: 象征世俗生活的繁忙与疲惫。
- 晓埭: 寓意新的开始和希望。
- 华发: 象征衰老与时间的无情。
- 东篱菊: 代表高洁的品格和生活态度。
- 杨柳、芙蓉: 自然意象,营造出宁静和谐的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风尘燕市”意指什么? A. 安静的乡村
B. 繁忙的市井
C. 宁静的寺庙
答案: B -
“自伤髀已生肉”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A. 对身体变化的自愧
B. 对友谊的怀念
C.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A -
“日斜同倚修竹”中的“修竹”象征什么? A. 朋友间的信任
B. 自然的美好
C. 友谊的温暖
答案: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诗词对比:
- 《念奴娇·赤壁怀古》与《念奴娇·柬冒辟疆、陈散木》都表达了对历史的感叹和对人生的思考,但前者更侧重于历史的豪情,后者则聚焦于个人的孤独与思索。
参考资料
- 《清代词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曹尔堪与他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