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敕题古瓷琴》
时间: 2025-01-04 07:54:56意思解释
奉敕题古瓷琴
原文展示
烧土乃成埙,八音有瓷作。
桐材易以制,取韵果奚若。
尝闻古琴台,列瓮宛藏橐。
鸣弦应虚响,风籁转松壑。
谁令哀玉弹,翻向陶家托。
修内重官窑,供御想如昨。
希声代传宝,长奉歌风乐。
赋质谢虫穿,无劳鞠通索。
古黝隐沈沈,冲然具元泊。
鉴赏自天题,浮光映铜雀。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用土烧制成瓷器和古琴的过程,强调了陶瓷与音乐的关系。作者提到古琴的制作材料和音色,回忆古琴台的场景,描绘出琴声与自然的和谐。诗中表达了对古琴的深情和对其历史的追忆,暗示了珍贵的文化遗产。最终,诗人以“浮光映铜雀”结束,表达了对古老艺术的赞美以及希望其长存的愿望。
注释
- 埙:一种古代吹奏乐器,通常用陶土制成。
- 瓮:一种古代的陶器,常用于盛酒或储存物品。
- 鸣弦:指弹琴发出的声音。
- 虚响:形容琴声的空灵。
- 官窑:指专门为皇室制作的瓷器,质量极高。
- 虫穿:指虫子对物品的损坏。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梁诗正,清代诗人,以其独特的古风诗歌闻名,擅长描绘古物与自然的和谐。
- 创作背景:该诗可能是在对古琴的回顾和思考中产生,反映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古代艺术的推崇。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回忆,展现了古瓷琴的魅力和音乐的灵动。诗中提到的“八音”与“风籁”,不仅是对音色的描述,更是一种与自然相融合的和谐感。诗人通过对古琴的思考,表达了对文化传承的渴望,尤其是对古老技艺的尊重和怀念。诗的结尾以“浮光映铜雀”作为意象,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美感,也象征了古老艺术在时光流转中的永恒。整首诗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切反思,展示了诗人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未来的希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烧土乃成埙:土经过烧制成为乐器埙,说明材料的转变。
- 八音有瓷作:八音的丰富性与陶瓷的关联,展示了工艺与音乐的结合。
- 桐材易以制:桐木容易加工成琴,暗指古琴制作的简便与优雅。
- 取韵果奚若:琴声韵味如何,展现对音色的追求。
- 尝闻古琴台:回忆古琴演奏的场所,带有怀旧之情。
- 鸣弦应虚响:琴声在空间中回响,体现出音乐的空灵感。
- 风籁转松壑:风声与琴声交融,描述自然与音乐的共鸣。
- 谁令哀玉弹:感叹琴声的忧伤,暗示情感的深邃。
- 翻向陶家托:古琴不仅是乐器,更是一种文化的承载。
- 修内重官窑:强调官窑瓷器的精致与重要性。
- 供御想如昨:回忆起过往的辉煌,表达对历史的向往。
- 希声代传宝:寄希望于音乐的传承,珍视古老文化的延续。
- 长奉歌风乐:希望音乐长久流传,带来快乐。
- 赋质谢虫穿:质地优良,无需担心虫害,象征着珍贵。
- 古黝隐沈沈:古老的色泽,暗示了历史的沉淀。
- 冲然具元泊:表达了音乐的澄澈与内涵。
- 鉴赏自天题:自古以来对艺术的鉴赏,体现文化的传承。
- 浮光映铜雀:用光影描绘古物,象征古老艺术的美丽与永恒。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浮光映铜雀”比喻古琴的光辉。
- 拟人:琴声被赋予情感,以“哀玉弹”表现音乐的情感深邃。
- 对仗:如“鸣弦应虚响,风籁转松壑”,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古瓷琴的描绘,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敬仰与传承的期盼,展现了音乐与自然的和谐美感,寄托了对历史的追忆和对未来的希望。
意象分析
- 古琴:象征着文化传承和艺术的高雅。
- 瓷器:代表着传统工艺与精致美。
- 风籁:象征自然的和谐与音乐的灵动。
- 铜雀:暗示古代文化的珍贵与不灭。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埙”是什么?
- A. 一种乐器
- B. 一种陶器
- C. 一种木材
- D. 一种金属
-
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对现代生活的反思
- B. 对古代文化的怀念
- C. 对爱情的歌颂
- D. 对历史事件的叙述
-
“鸣弦应虚响”中,虚响指的是什么?
- A. 琴声的空灵感
- B. 风的声音
- C. 人的呼喊
- D. 其他乐器的声音
-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的《琵琶行》
-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同样表现了对古文化的思考,诗人通过月夜的孤独感引发对亲情的思念。
- 《琵琶行》:同样是对音乐的深刻描绘,展现了音乐带来的情感共鸣与历史的沉淀。两者都体现了古典音乐在情感表达中的重要性。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琴与中国文化》
- 《中国古代音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