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夜来》

时间: 2025-01-18 23:22:25

晓窗明绿纱,蜀锦压春卧。

横腮虎魄冷,惊起新梦破。

玲珑转条脱,缥缈梳矮堕。

高轴响银床,时误君车过。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起夜来 文同 〔宋代〕

晓窗明绿纱,蜀锦压春卧。 横腮虎魄冷,惊起新梦破。 玲珑转条脱,缥缈梳矮堕。 高轴响银床,时误君车过。

白话文翻译:

清晨的窗户透过明亮的绿纱,蜀地的锦缎压在春日的床上。 脸上的虎魄显得冷峻,惊醒了新做的梦。 精致的转轴转动,轻盈地梳理着矮小的发髻。 高高的轴上响起了银床的声音,不时误以为君王的车辆经过。

注释:

  • 晓窗明绿纱:晓,清晨;明,明亮;绿纱,绿色的窗帘。
  • 蜀锦压春卧:蜀锦,四川产的精美锦缎;压春卧,指锦缎压在春日的床上。
  • 横腮虎魄冷:横腮,形容脸颊;虎魄,古代传说中的宝石,此处形容脸色冷峻。
  • 惊起新梦破:惊起,惊醒;新梦破,新做的梦被打断。
  • 玲珑转条脱:玲珑,精致;转条脱,指转轴转动。
  • 缥缈梳矮堕:缥缈,轻盈;梳矮堕,梳理矮小的发髻。
  • 高轴响银床:高轴,高大的轴;响银床,银制床具发出的声音。
  • 时误君车过:时,不时;误,误以为;君车过,君王的车辆经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同(1018-1079),字与可,号石湖,宋代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个人情感。此诗可能是在一个清晨醒来时,诗人对周围环境的细腻观察和内心感受的抒发。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晨醒来的场景,通过对细节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梦境的留恋。诗中的“蜀锦”、“虎魄”等词汇,展现了诗人对物质美的欣赏,而“新梦破”、“误君车过”则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郁和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清晨醒来时的一系列细腻观察,展现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梦境的留恋。诗中的“晓窗明绿纱”、“蜀锦压春卧”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清晨场景,而“横腮虎魄冷”、“惊起新梦破”则表达了诗人对梦境被打断的无奈。后两句“玲珑转条脱,缥缈梳矮堕”和“高轴响银床,时误君车过”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周围环境的敏感和对现实的无奈。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现实的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晓窗明绿纱”:描绘清晨窗户透过明亮的绿纱,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
  2. “蜀锦压春卧”:通过“蜀锦”这一精美物品,展现了诗人对物质美的欣赏。
  3. “横腮虎魄冷”:用“虎魄”形容脸色冷峻,表达了诗人对梦境被打断的无奈。
  4. “惊起新梦破”:直接表达了对梦境被打断的无奈。
  5. “玲珑转条脱”:通过“玲珑”这一形容词,展现了诗人对周围环境的敏感。
  6. “缥缈梳矮堕”:用“缥缈”形容梳理发髻的动作,展现了诗人对细节的细腻观察。
  7. “高轴响银床”:通过“高轴”和“银床”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周围环境的敏感。
  8. “时误君车过”: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横腮虎魄冷”中的“虎魄”比喻脸色冷峻。
  • 拟人:如“玲珑转条脱”中的“玲珑”拟人化地形容转轴转动。
  • 对仗:如“晓窗明绿纱”与“蜀锦压春卧”形成对仗。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清晨醒来时的一系列细腻观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梦境的留恋,以及对现实的无奈。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晓窗、绿纱、蜀锦、虎魄、新梦、玲珑、条脱、缥缈、梳矮堕、高轴、银床、君车。
  • 详细解释:晓窗和绿纱描绘了清晨的宁静美好;蜀锦展现了物质美;虎魄形容脸色冷峻;新梦表达了梦境的留恋;玲珑和条脱展现了诗人对周围环境的敏感;缥缈和梳矮堕展现了诗人对细节的细腻观察;高轴和银床展现了诗人对周围环境的敏感;君车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蜀锦”指的是什么? A. 四川产的精美锦缎 B. 一种宝石 C. 一种乐器 答案:A

  2. 诗中的“横腮虎魄冷”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忧郁 C. 无奈 答案:C

  3. 诗中的“惊起新梦破”中的“新梦破”指的是什么? A. 新做的梦被打断 B. 新的计划被打断 C. 新的希望破灭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同样描绘梦境与现实的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描绘清晨醒来的场景,表达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诗词对比:

  • 文同的《起夜来》与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两者都描绘了梦境与现实的对比,但文同的诗更注重细节的描写,而苏轼的诗则更注重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文同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风。
  • 《宋词三百首》:收录了苏轼和李清照的词作,可以进行对比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