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独坐》
时间: 2025-01-04 10:49:52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沁园春 独坐
作者: 赵庆熹 〔清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独坐无聊,衫欹帽侧,回肠断时。
算合侬消受,原非薄命,无人可忆,不道相思。
黄月初斜,青灯欲灭,酒醒谁家笛一枝。
魂消煞,便东阳不病,也瘦腰肢。
怜他小草菤葹。奈乱摆西风力不支。
想身如药裹,拈来便苦,心同蜡烛,积久成痴。
柳性缠绵,梨魂潦草,抵死眠蚕总有丝。
红衾冷,把泪冰湿透,除枕谁知。
白话文翻译:
我独自坐着,无聊得很,衣衫有些歪斜,帽子也侧着,肠子都快断了。
我想这本是我应该承受的,毕竟我不是薄命之人,却没有人来想念我,谁能理解我这份相思呢?
黄昏的月亮刚刚斜挂,青灯快要熄灭,酒醒之后,不知哪家传来一枝笛声。
我的灵魂仿佛消失了一般,东阳的阳光也无所谓,身形消瘦。
我怜惜那小草,虽被西风乱摆,却无力自持。
我想自己就像药裹一般,拿来就苦,心如蜡烛,积久成痴。
柳的性情缠绵,梨的魂魄潦草,死去的蚕也总有丝。
红色的被褥冷得让泪水浸透,除了枕头,还有谁能知道我的心情?
注释:
字词注释:
- 衫: 衣服
- 欹: 倾斜
- 回肠断时: 形容心中断肠的痛苦
- 青灯: 形容昏暗的灯光
- 魂消煞: 灵魂仿佛消失
- 缠绵: 形容感情深厚
- 潦草: 草率、凌乱
- 红衾: 红色的被子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蜡烛”象征着脆弱的生命和感情的燃烧,而“眠蚕”则指代了对生活的无奈与悲伤,代表着生与死、情与思的纠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庆熹,清代诗人,生于士族家庭,受过良好教育,擅长诗词,作品多以抒情见长,风格典雅。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赵庆熹个人生活的一段孤独时期,表达了对生活的无奈与对故人的思念。正值清代社会动荡,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情感的纠葛与时代的背景息息相关。
诗歌鉴赏:
本诗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爱情的思考。开头的“独坐无聊”即刻吸引读者的注意,呈现出一种孤独的氛围。诗人在夜深人静中思考着自己的命运,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慨和对过往的怀念。月光、青灯、笛声等意象的交织,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思念之情。
在情感的传递上,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他内心的挣扎与孤寂。特别是“魂消煞”一语,传达了对生命倦怠的无奈,而“想身如药裹,拈来便苦”则形象地表现了内心的苦痛。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人世间无情的叹息,也有对自我处境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独坐无聊,衫欹帽侧,回肠断时。 - 描述诗人独坐一隅,衣衫不整,内心感到极度无聊与痛苦。
- 算合侬消受,原非薄命,无人可忆,不道相思。 - 诗人自我安慰,认为这一切是命中注定,但深感孤独,无人能理解自己的思念。
- 黄月初斜,青灯欲灭,酒醒谁家笛一枝。 - 通过环境描写,营造出一种寂静的氛围,暗示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孤寂。
- 魂消煞,便东阳不病,也瘦腰肢。 - 表达诗人内心的痛苦影响了身体的健康,形象生动。
- 怜他小草菤葹。奈乱摆西风力不支。 - 对小草的怜惜,寓意对脆弱生命的同情。
- 想身如药裹,拈来便苦,心同蜡烛,积久成痴。 - 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心灵的痛苦与无奈。
- 柳性缠绵,梨魂潦草,抵死眠蚕总有丝。 - 利用意象表达情感的纠结与复杂。
- 红衾冷,把泪冰湿透,除枕谁知。 - 最后通过冷被褥与泪水,展现出无助与孤独。
修辞手法:
- 比喻: “心同蜡烛”比喻内心的脆弱和孤独。
- 拟人: “小草菤葹”赋予了自然以情感。
- 对仗: 诗中的句子多有对仗工整,增强了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孤独生活的无奈与对爱情的深切思念,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具有强烈的个人情感和时代背景。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月: 象征孤独与时间的流逝。
- 青灯: 代表夜晚的寂静与思考。
- 酒: 表达情感的麻木与逃避。
- 泪: 代表思念与无奈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青灯欲灭”指的是?
- A. 灯光明亮
- B. 灯光即将熄灭
- C. 灯光闪烁
- D. 无灯光
-
诗人对“小草”的态度是?
- A. 轻视
- B. 怜惜
- C. 忽略
- D. 厌恶
-
“心同蜡烛”这句诗的含义是?
- A. 生命短暂脆弱
- B. 心情愉悦
- C. 情感丰富
- D. 思想清晰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纳兰性德《木兰花慢》
诗词对比:
- 《如梦令》中描绘的思念与孤独与《沁园春 独坐》相似,但李清照更显女性细腻情感。
- 《木兰花慢》同样表现了对失去的感慨,风格上更为婉约。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
- 《赵庆熹研究》
此文档是对《沁园春 独坐》的全面解析,旨在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