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芳信 元夕,和梅溪》

时间: 2025-01-04 15:21:15

箭催晓。

正灯绽宫花,裙拖烟草。

忆洛城三五,香尘软风扫。

沸天箫鼓红霞闹,暖入莺声早。

水云乡,漫掩重关,九边春到。

报道。

雁来了。

带露布欢声,慰人愁抱。

故事昆仑,重搬演、排场好。

遗簪堕珥香狼藉,错认鳌山小。

广陵游,一梦蛮江坐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箭催晓。正灯绽宫花,裙拖烟草。忆洛城三五,香尘软风扫。沸天箫鼓红霞闹,暖入莺声早。水云乡,漫掩重关,九边春到。报道。雁来了。带露布欢声,慰人愁抱。故事昆仑,重搬演排场好。遗簪堕珥香狼藉,错认鳌山小。广陵游,一梦蛮江坐老。

白话文翻译:

迎着晨曦,灯火照耀着宫中的花朵,裙子拖拽在烟雾缭绕的草地上。我怀念洛阳城的元宵佳节,香气弥漫,微风轻拂。天上笛声和鼓声交织,红霞映照,温暖的春天带来了黄莺的歌声。在水云之间,漫漫笼罩着重重关卡,春天已经来到边疆。听说大雁飞来了,带着露水的声音,传递着欢愉,安慰着人们的愁苦。曾经的故事如昆仑山般重现,演出场面宏大。遗落的簪子和耳环散落一地,误以为是小鳌山的风景。在广陵游玩,仿佛一梦在蛮江上老去。

注释:

  • 箭催晓:形容时间的急速流逝,晨光乍现。
  • 灯绽宫花:灯火映照着宫廷的花朵,描绘出节日的气氛。
  • 裙拖烟草:形容女子裙子拖在烟草上,表现出柔美的形象。
  • 沸天箫鼓:描写热闹的场面,曲笛和鼓声交织。
  • 水云乡:指水气弥漫的地方,象征着美好的乡村。
  • 九边春到:指边疆地区春天的到来,寓意国泰民安。
  • 昆仑:古代神话中著名的山脉,象征着神秘与高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玉衔,清代著名诗人,擅长描写自然景色与人情,作品多富有情感与哲理。

创作背景:此诗可能创作于元宵佳节,表现了对节日气氛的向往与对故乡的怀念,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人们的生活状态。

诗歌鉴赏:

《探芳信》是一首描绘元宵佳节的诗作,诗中充满了对春天的赞美和对故乡的怀念。开篇通过“箭催晓”引入时光的流逝,表现了节日的紧迫与欢乐。接下来的描写如“灯绽宫花”与“裙拖烟草”,生动展现了节日的热闹和女子的妩媚。诗人在回忆洛阳城的同时,融入了香气与风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柔和而温暖的氛围。

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描绘了沸天的箫鼓和春天的鸟声,展现了大自然的和谐美。尤其是“九边春到”的描述,不仅是对边疆地区的歌颂,也寓意着国家的繁荣与安定。而“大雁来了”的意象则带来了新的生机与希望,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最后几句“广陵游,一梦蛮江坐老”则是对人生的感慨,似乎在说在这美好的节日中,时间仿佛静止,令人沉醉于此,忘却了人生的苦恼。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故乡的眷恋,体现了清代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表现。

诗词解析:

  1. 逐句解析

    • 箭催晓:描绘清晨的到来,暗示节日的开始。
    • 灯绽宫花:灯光映照出宫廷花朵的美丽,渲染节日气氛。
    • 忆洛城三五:回忆洛阳的元宵节,表达对旧时光的怀念。
    • 香尘软风扫:描绘香气与微风的交融,营造温馨的节日氛围。
    • 沸天箫鼓红霞闹:描写热闹的场面,体现节日的欢乐。
    • 水云乡:象征美好的乡村,展现自然的宁静。
    • 九边春到:春天的到来象征着繁荣与安宁。
    • 报道。雁来了:传达春天的来临与生机。
    • 故事昆仑:回忆昔日的故事,表现对往事的珍视。
    • 广陵游,一梦蛮江坐老:对人生的沉思,表达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2.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箭催晓”比喻时间的急速流逝。
    • 拟人:如“灯绽宫花”,赋予无生命的物体以生动的形象。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如“水云乡,漫掩重关”,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3.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元宵节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对节日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感慨,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珍惜。

意象分析:

  • :象征着光明与希望,代表节日的快乐。
  • :美丽与生命的象征,体现了春天的生机。
  • :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与团聚的希望。
  • 水云:代表着自然的宁静与美好,传达诗人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箭催晓”意指: A. 时间的流逝
    B. 晨曦的美丽
    C. 节日的到来
    D. 自然的变化

  2. “灯绽宫花”的意象主要表现了: A. 人物的身影
    B. 节日的热闹
    C. 自然的美好
    D. 对往事的回忆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元夜》 by 杜甫
  • 《灯夜》 by 陶渊明

诗词对比

  • 杨玉衔《探芳信》 vs 杜甫《元夜》
    • 两首诗均描绘了元宵节的盛况,但杨玉衔更侧重于个人情感与回忆,而杜甫则展现了更为广泛的社会背景与人文关怀。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元宵节的文化与习俗》

相关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