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摊破浣溪沙
原文展示:
楚楚蜉蝣粉蝶黄。不知门外已斜阳。谁识当年红豆句,莫思量。高柳鸣蝉声渐涩,落泥应是燕归梁。凝碧池头人已去,晚风凉。
白话文翻译:
蝉鸣声中,粉蝶轻舞,楚楚可怜。却不知门外的阳光已渐渐西沉。谁还记得当年那句关于红豆的诗呢?不要再去思念。高高的柳树下,蝉鸣声变得越来越微弱,落在泥土中的应该是燕子归来的痕迹。凝视着碧绿的池水,曾经的人已不在,晚风送来一丝凉意。
注释:
- 楚楚:形容可怜、娇弱的样子。
- 蜉蝣:一种小昆虫,常用来比喻短暂的生命。
- 红豆句:指古诗《相思》中提到的红豆,象征相思之情。
- 高柳:指高大的柳树。
- 鸣蝉:蝉鸣的声音,这里用来渲染夏天的气氛。
- 凝碧池:指池水清澈碧绿。
- 晚风凉:晚上的风带来了一丝凉爽的感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梁启勋,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清新的风格著称。他的诗歌常常表现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往事的追忆。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诗人经历了人生的多次变迁后,充满了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与思考。在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诗人试图通过自然景物来反映内心的情感波动。
诗歌鉴赏:
这首《摊破浣溪沙》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开篇以“楚楚蜉蝣粉蝶黄”描绘出一幅生动的夏日景象,展现出生命的脆弱与美丽。接着,诗人不知门外的斜阳,暗示了时间的无情与生命的短暂。此时诗人引入红豆的典故,表达出对往昔情感的缅怀,不禁让人思考那些曾经美好的瞬间。
“高柳鸣蝉声渐涩”通过声音的变化,传达出夏日即将结束的无奈和惆怅,暗示着岁月的流逝。而“落泥应是燕归梁”,则用燕子归来的意象,象征着时间的循环与生命的延续。最后一句“凝碧池头人已去,晚风凉”则是对现实的深刻反省,池边的孤独与晚风的凉意,恰如其分地传达出一种失落感,令人感受到生命中不可逆转的遗憾。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既有对自然的细腻描绘,又有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充分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及时光的独到见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楚楚蜉蝣粉蝶黄:描绘了夏日的景象,突出生命的脆弱与美丽。
- 不知门外已斜阳:表达时间的流逝,忽略了外界的变化。
- 谁识当年红豆句,莫思量:追忆往事,劝自己不要再思念。
- 高柳鸣蝉声渐涩:通过声音的变化反映时间的流逝和即将离去的夏天。
- 落泥应是燕归梁:暗示着时间的轮回与生命的延续。
- 凝碧池头人已去,晚风凉:表达孤独与失落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蜉蝣比喻短暂的生命。
- 拟人:将蝉鸣声拟人化,增强了情感的表现。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多为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传达出一种对生命无常的深切体悟。
意象分析:
- 蜉蝣:象征短暂的生命与青春。
- 红豆:象征相思之情。
- 柳树:象征柔情与思念。
- 燕子:象征归属与时间的循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红豆”象征什么?
- A. 相思
- B. 友情
- C. 离别
-
“高柳鸣蝉声渐涩”中,声音的变化代表了什么?
- A. 夏天的结束
- B. 人的离去
- C. 风的变化
-
诗中的“晚风凉”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伤感和孤独
- B. 快乐与欢愉
- C. 忙碌与喧嚣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对比《摊破浣溪沙》与李白的《静夜思》,同样表现对往事的追忆,但前者通过自然描写传达失落,后者则通过孤独的夜晚唤起思乡之情。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