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无相道人庵》

时间: 2025-01-19 21:27:24

造化太茫茫,端居紫石房。

心遗无句句,顶处有霜霜。

白鹿眠枯叶,清泉洒毳囊。

寄言疑未决,须道雪溪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书无相道人庵
作者: 贯休 〔唐代〕

造化太茫茫,端居紫石房。
心遗无句句,顶处有霜霜。
白鹿眠枯叶,清泉洒毳囊。
寄言疑未决,须道雪溪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幽深的山居生活。大自然的景色是如此浩瀚无垠,我独自在紫石房中静坐。我的心中没有一句话可以表达,唯有头顶的霜白如雪。白鹿安静地卧在枯叶上,清泉轻轻流淌,洒落在我的囊中。我想寄语那些犹豫不决的人,应该在雪溪旁寻找答案。

注释

  • 造化:自然的创造。
  • 茫茫:广阔无边的样子。
  • 紫石房:用紫色石头建成的房屋,象征清幽。
  • 心遗无句句:心中没有言语表达。
  • 霜霜:形容头顶的霜,暗示寒冷和孤独。
  • 白鹿:象征纯洁和宁静。
  • 毳囊:指装东西的囊,可能指诗人写作的工具。
  • 寄言疑未决:想对那些犹豫不决的人说些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贯休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以其高逸的风格和对山水自然的热爱而闻名。他大约生活在公元835年至908年,曾出任多地官职,但因厌倦官场生活,最终选择隐居于山林中。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贯休隐居生活的时期创作的,反映了他对大自然的深刻感悟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隐居生活使他能够远离尘世喧嚣,更加专注于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诗歌鉴赏

贯休的《书无相道人庵》以其简洁而深邃的语言,描绘了山居生活的宁静和与自然的和谐。全诗分为两部分,前两句讲述了自然的浩瀚和诗人的孤独,后两句则通过具体的意象展现了他对生命和存在的思考。诗中“造化太茫茫”一句,既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也暗示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助。诗人的心灵在孤独中游离,似乎在寻找着某种答案。

“白鹿眠枯叶,清泉洒毳囊”,描绘了一个极静谧的环境,白鹿的出现象征着纯洁与安宁,而清泉则是生命的源泉,二者相得益彰,构成了一个理想的隐居生活场景。最后一句“寄言疑未决,须道雪溪旁”不仅是对外界人的寄语,也是对自己内心的自省。诗人通过自然的景象,探求生命的真谛,激发了读者的思考。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深邃理解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造化太茫茫,端居紫石房。

    • 自然的造化是如此浩瀚,我独自在这紫色石头建成的房子里静坐。
  2. 心遗无句句,顶处有霜霜。

    • 我的心中没有任何可以表达的言语,唯有顶上凝结的霜白如雪。
  3. 白鹿眠枯叶,清泉洒毳囊。

    • 白鹿安静地卧在枯叶上,而清泉轻轻流淌,洒落在我的囊中。
  4. 寄言疑未决,须道雪溪旁。

    • 想对那些犹豫不决的人说,应该在雪溪旁寻找答案。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霜霜”比喻心中的寒冷和孤独。
  • 拟人:白鹿的安静行为赋予了它人性化的特征,象征着内心的宁静。
  • 对仗:如“白鹿眠枯叶,清泉洒毳囊”形成了和谐的对称结构。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诗人传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生命意义的探求。

意象分析

  • 紫石房:象征隐逸生活的安宁与雅致。
  • 白鹿:代表纯真、宁静与自然和谐。
  • 清泉:生命的象征,表示自然的滋润与启迪。
  • 霜霜:表现孤独和内心的沉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紫石房”象征什么? A. 诗人的豪华住所
    B. 隐居生活的安静与雅致
    C. 诗人对官场的厌倦

  2. “白鹿眠枯叶”中的白鹿象征着什么? A. 生命的脆弱
    B. 纯洁与安宁
    C. 对人类的反思

  3. 诗的最后一句“须道雪溪旁”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思考? A. 对自然的描写
    B. 对生活的疑惑与探索
    C. 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贯休的《书无相道人庵》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表现了隐居生活的宁静,但贯休更强调内心的思考与自然的和谐,而王维则着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与情感的抒发。两者在主题与风格上各有千秋,体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与内心世界的不同理解。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十九首解读》
  • 贯休的传记资料与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