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月》
时间: 2025-01-01 18:21:4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泛月
作者: 弘历
三百六十日,朔望各十二。
泛月惟宜夏,望夕才三次。
其间光明夜,屈指堪数计。
阴晴复不定,诚哉过隙易。
今夕乃何夕,际此银蟾䴡。
箖箊多静籁,湖山有佳致。
漫倚洞箫和,莫酌新篘醉。
即事吟五言,㣶徊抒遐思。
白话文翻译
一年三百六十天,农历的初一和十五各有十二次。
泛舟赏月最适合夏天,望月的黄昏只有三次。
在这段时间里,光明的夜晚屈指可数。
阴晴不定,时光真是转瞬即逝。
今夜是哪一晚呢,正好是这银蟾高悬。
湖边有许多静谧的声音,山水之间有美好的景致。
我悠然倚靠在洞箫旁,尽情享受这新酿的美酒。
随兴吟咏五言诗句,徘徊思绪悠远。
注释
- 朔望:指农历的初一(朔)和十五(望)。
- 泛月:泛舟赏月,指在水面上观赏明月的活动。
- 银蟾:指明月,形象地描绘出月亮的样子。
- 静籁:指静谧的声音,通常是自然界的声响。
- 洞箫:一种乐器,这里暗示诗人悠闲的生活态度。
- 新篘:新酿的酒,表示对美好事物的享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弘历是清代的乾隆皇帝,他在位期间政务繁忙,然仍喜爱文学,尤其是诗词创作,风格多样,常以自然为题材。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一个夏夜,诗人因闲暇之余与友人共赏明月,触发了对自然和时间流逝的感慨,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与享受。
诗歌鉴赏
《泛月》是一首描绘夏季夜晚赏月情景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清新的意象,展现了月光下的宁静与美好。首句“三百六十日,朔望各十二”,简洁而富有哲理,体现了时间的流逝和节令的变换,暗示了自然的规律与人事的无常。接着,诗人表达了“泛月惟宜夏”的情感,夏季的夜晚,温暖而明亮,正适合泛舟赏月,这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方式使人倍感惬意。
在“阴晴复不定,诚哉过隙易”中,诗人感叹阴晴变化的不可捉摸,时间的流逝更是让人感到无奈,表现出一种对生命短暂的感悟。接下来,诗人通过“今夕乃何夕,际此银蟾䴡”来描绘当下的景象,令人沉醉于月下的静谧与美丽。
最后,诗人以“漫倚洞箫和,莫酌新篘醉”结束,表达了与友人共享美酒的愉悦,展现了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诗中流露的清雅与宁静让人深感向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三百六十日,朔望各十二:说明一年有三百六十天,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各有十二次。
- 泛月惟宜夏,望夕才三次:强调夏季的夜晚最适合赏月,而望月的机会有限。
- 其间光明夜,屈指堪数计:在这段期间,明亮的夜晚屈指可数。
- 阴晴复不定,诚哉过隙易:阴晴变化无常,时间如白驹过隙般匆忙。
- 今夕乃何夕,际此银蟾䴡:当下的夜晚是何时,正好与明月相遇。
- 箖箊多静籁,湖山有佳致:湖边静谧的声音和美丽的山水景致交融。
- 漫倚洞箫和,莫酌新篘醉:悠然倚靠在洞箫旁,尽情享受美酒。
- 即事吟五言,㣶徊抒遐思:随性吟咏五言诗句,徘徊思绪悠远。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明月比作“银蟾”,生动形象。
- 对仗:如“阴晴复不定,诚哉过隙易”,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屈指堪数计”赋予时间以人的特征,使时间的流逝感更为鲜明。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夏季的月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体现出一种恬淡的生活态度和对美好瞬间的珍惜。
意象分析
- 月亮:象征着清幽与宁静,代表着诗人内心的平和。
- 湖山:象征自然的美好与和谐,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融合。
- 酒:象征着生活的乐趣与享受,表达了对人生的欢愉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泛月》一诗中提到一年有多少天?
- A. 365天
- B. 360天
- C. 370天
- D. 355天
-
诗中提到“今夕乃何夕”是对什么的思考?
- A. 昨天的回忆
- B. 当前的时刻
- C. 明天的计划
- D. 过去的往事
-
“阴晴复不定”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天气的厌烦
- B. 对人生无常的感悟
- C. 对时间的珍惜
- D. 对自然的热爱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静夜思》与弘历的《泛月》都以月亮为主题,但李白更侧重于思乡情绪,而弘历则表现了对自然的享受与时间流逝的感慨,体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诗风。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