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

时间: 2025-01-19 22:38:02

不教收骨瘴江边,驱向胡沙着去鞭。

旧夺宫袍空独步,新食宫饭饱孤眠。

客程恰与秋天半,人影何如月倍圆。

犹是江南佳丽地,徘徊把酒看苍天。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不教收骨瘴江边,驱向胡沙着去鞭。
旧夺宫袍空独步,新食宫饭饱孤眠。
客程恰与秋天半,人影何如月倍圆。
犹是江南佳丽地,徘徊把酒看苍天。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中秋时节的感慨与思乡之情。诗中提到不愿意收拾在瘴气江边的尸骨,驱赶着敌人向胡沙进发。自己曾经拥有的宫袍如今只剩下孤独的身影,享用的宫饭也只是填饱了空虚的肚子。在这客旅途中,正值秋天的中间,似乎人影不如明月更加圆满。尽管身在外地,江南的美丽依旧令我陶醉,徘徊中举杯对着苍天。

注释:

  • 不教:不让;不允许。
  • 收骨:指收拾尸骨。
  • 瘴江:指瘴气弥漫的江边,暗指战乱带来的死亡。
  • 胡沙:指敌人的阵营,沙土意味着荒凉和苦难。
  • 宫袍:指昔日作为官员时的衣服,象征权力与地位。
  • 宫饭:指宫中吃的饭,象征曾经的荣耀与满足。
  • 客程:旅途,身为客人。
  • 倍圆:更加圆满。
  • 佳丽地:美丽的地方,指江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号文山,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在抗元斗争中表现出了坚定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品格。他的诗风豪放,充满了爱国情怀。

创作背景:

《中秋》创作于南宋末年,文天祥身处战乱之中,怀念故乡的情感与对国家的忧虑交织在一起。正值中秋节,月圆之时,诗人更感思乡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中秋》在情感上深刻而复杂,体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故乡的思念。诗的开头以“不教收骨瘴江边”引出痛苦的场景,暗示着战乱带来的死亡与破坏,令人心痛。而“驱向胡沙着去鞭”则表现出诗人的豪情壮志,尽管身处逆境,仍不忘战斗的责任和使命。

接着,作者通过“旧夺宫袍空独步,新食宫饭饱孤眠”表达了对往昔荣华的怀念与现状的失落,反映出他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和对社会动荡的无奈。中间的“客程恰与秋天半”则将时令与心境结合,秋天的中秋不仅是团圆的节日,也是思乡的时刻。

最后,诗人在“犹是江南佳丽地”中展现了对故乡的依恋,尽管身在他乡,江南的美丽仍然在心中。他举杯赏月,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自由的渴望。整首诗通过对秋天的描绘,融合了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形成了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浓厚的思乡之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不教收骨瘴江边:不让人去收拾在瘴气弥漫的江边的尸骨,体现了战争的残酷。
  2. 驱向胡沙着去鞭:驱赶敌人,暗示抗击外敌的决心。
  3. 旧夺宫袍空独步:曾经的荣华富贵已成往事,如今孤独无依。
  4. 新食宫饭饱孤眠:虽有食物,但内心空虚,反映了个人的失落。
  5. 客程恰与秋天半:恰逢秋天,暗示时光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6. 人影何如月倍圆:人影难以与圆月相比,表达孤独与思乡。
  7. 犹是江南佳丽地:即使身处他乡,心中仍对故乡江南的美景念念不忘。
  8. 徘徊把酒看苍天:举杯对天而歌,表达对生活的感慨与无奈。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旧与新、孤独与团圆的对比,增强情感的深度。
  • 意象:月亮、江南等意象营造了浓厚的思乡情绪。
  • 排比:前后句的排比使情感更加鲜明,富有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孤独与思乡之情,同时展现了他坚持抗争的决心,表现出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瘴江:象征战争带来的痛苦与死亡。
  • 宫袍:代表权力与失落,体现诗人的历史感。
  • 明月:象征团圆与思念,寄托了诗人的乡愁。
  • 江南:象征着美好与希望,是诗人心灵的归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中秋》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文天祥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宫袍”象征什么? A) 财富
    B) 荣华与权力
    C) 战争
    D) 孤独

  3. “客程恰与秋天半”中的“秋天”象征什么? A) 收获
    B) 思乡
    C) 孤独
    D) 战争

答案:

  1. C) 文天祥
  2. B) 荣华与权力
  3. B) 思乡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与《中秋》中的“人影何如月倍圆”,均表达了月亮对思乡情感的寄托,但《静夜思》更侧重于个人的孤独,而《中秋》则结合了对国家的忧虑与思乡之情。

参考资料:

  • 《文天祥诗词集》
  • 《宋代文学与社会变迁》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