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霁(己未六月九日雨后赋)》
时间: 2024-12-31 04:11:3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霁(己未六月九日雨后赋)
作者: 吴潜 〔宋代〕
阶砌吟蛩,正竹外萧萧,雨骤风驶。
凉浸桃笙,暑消葵扇,借伊一些秋意。
枕边茉莉。满尘奁贮香能腻。
也不用,玉骨冰肌,人伴佳眠尔。
谁信此境,渐入华胥,旷然不知,庄蝶谁是。
笑邯郸羁魂客梦,贪他荣贵暂时里。
飞鼠扑灯还自坠。
展转惊寤,才听禁鼓三敲,夜声寥阗,又般滋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雨后秋天的清新景象。诗人在台阶上听见了蟋蟀的吟唱,竹林外的风声萧萧,雨骤而来,风也随之而至。凉意浸润着桃木笛声,酷暑消散了葵扇的热气,借此感受到了一丝秋意。床边的茉莉花,香气满溢,令我沉醉,不必依靠那“玉骨冰肌”的美人来伴我入梦。谁会相信,这样的境界,渐渐进入梦幻的华胥之境,恍若不知庄周的蝴蝶是谁的梦。轻笑邯郸的羁旅之梦,贪恋那短暂的荣华富贵。飞鼠扑向灯光,却又跌落下来。辗转反侧,刚听见禁鼓敲响三声,夜声悠远,别有一番滋味。
注释:
- 阶砌:台阶,指诗人所处的环境。
- 吟蛩:蟋蟀的吟唱声,表现了秋虫的鸣叫。
- 竹外萧萧:竹子外面的风声,营造出幽静的氛围。
- 桃笙:桃木制的笛子,象征优雅和清新。
- 华胥:指梦中的美好境界,出自庄子。
- 邯郸:古代城市,强调羁旅之苦。
- 飞鼠:一种小型动物,扑向灯光而坠落,象征短暂和无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潜,宋代诗人,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意境著称。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景色,情感真挚,风格清新。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己未年六月九日,正值夏末雨后,诗人感受到秋意渐浓,结合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思考。
诗歌鉴赏:
《秋霁》是一首充满情感和意象的诗。诗人在细腻的描绘中,展现了自然界的变化与内心的感受。诗的开头通过“阶砌吟蛩”与“竹外萧萧”营造出了一种清幽的氛围,仿佛身临其境。随着雨后的凉意,诗人感受到了一种从暑气消散而来的秋意,体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鸣。
中间部分通过“枕边茉莉”的香气,表达了一种内心的宁静与美好,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简单美好的向往。而对“华胥”的提及,则引入了哲学思考,暗示着梦境与现实的交织,令人沉思。
最后,诗人以“飞鼠扑灯还自坠”的意象,象征着人生的短暂与无常,结尾的“夜声寥阗”更是让人感受到孤独与思考的深邃。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的同时,蕴含着丰富的哲理,表达人生的无常与内心的宁静,具有深刻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阶砌吟蛩:诗人通过声响引入场景,设置氛围。
- 正竹外萧萧:风声的描写,营造出自然的宁静。
- 雨骤风驶:天气变化的急促感,增强动态效果。
- 凉浸桃笙:凉意的渗透,令人感受到季节的变换。
- 暑消葵扇:形象地表现了酷暑的消退,暗示秋的来临。
- 借伊一些秋意:诗人寄情于自然,感受到秋天的气息。
- 枕边茉莉:花香的描写,增添了生活的美好。
- 满尘奁贮香能腻:形容香气浓郁,令人沉醉。
- 也不用,玉骨冰肌:表达人对美人陪伴的淡然态度。
- 谁信此境:引发哲理思考,探讨现实与梦境的关系。
- 笑邯郸羁魂:以邯郸梦为喻,反映人生的无常。
- 飞鼠扑灯还自坠:象征短暂的追求与失落。
- 展转惊寤:辗转难眠,抒发孤独感。
- 才听禁鼓三敲:在寂静中突然的声音,增添夜的神秘感。
- 夜声寥阗,又般滋味:夜的声音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夏季的酷热与秋季的凉爽对比,表现季节的变迁。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如“蛩吟”。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雨后的宁静与思考,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悟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传达了内心深处的情感与哲思,形成了鲜明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阶砌:象征生活的基石与内心的沉稳。
- 蛩:秋虫,象征生命的脆弱与短暂,唤起对秋天的思考。
- 竹:代表清雅与幽静,营造出自然的宁静氛围。
- 桃笙:象征艺术与生活的愉悦。
- 茉莉:代表纯洁、美好与香气四溢的生活。
- 华胥:象征理想世界与梦境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吟蛩”指的是什么动物?
- A. 蛇
- B. 蟋蟀
- C. 青蛙
-
诗中提到的“谁信此境”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思考?
- A. 自然
- B. 梦与现实
- C. 爱情
-
诗的最后一句提到的“禁鼓”有什么象征意义?
- A. 安静
- B. 生命
- C. 夜的孤独
答案:
- B. 蟋蟀
- B. 梦与现实
- C. 夜的孤独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描绘了夜晚的孤独与思念,情感深沉。
- 李白《静夜思》: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意境相似但情感基调不同。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春草的生长与死亡反映人生的无常,主题相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鉴赏辞典》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