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令 戊午中秋和刘自昭》

时间: 2025-01-17 10:07:44

望月眼穿东。

云幕千重。

有时推出赖他风。

恰似玉环犹未窦,得恁玲珑。

谁在华山峰。

一半天中。

君逾五十我成翁。

未必明年如此夜,笑口难逢。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望月眼穿东。云幕千重。有时推出赖他风。恰似玉环犹未窦,得恁玲珑。谁在华山峰。一半天中。君逾五十我成翁。未必明年如此夜,笑口难逢。

白话文翻译

望着明月,眼睛仿佛穿透了东边的天空。云层重重叠叠,有时风将它们吹开。月亮就像那玉环,依然没有破损,显得是那么的玲珑剔透。谁在华山之巅?正当正午时分。你已年逾五十,而我也已成了老翁。明年是否还能像今晚这样相聚,恐怕是难以再见欢笑的情景。

注释

  • 望月:望着明月。
  • 云幕:指云层如同幕布般重叠。
  • 赖他风:依靠风的帮助。
  • 玉环:形容月亮的圆满和美丽。
  • 华山峰:指华山,寓意高远。
  • 逾五十:年过五十。
  • 笑口难逢:很难再见到欢笑的面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潜,字子潜,号醉月,南宋时期的诗人。吴潜以其清新的风格和细腻的情感著称,作品多以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其诗风兼具豪放与细腻,常常通过自然景物折射出个人的情感与哲思。

创作背景

这首《浪淘沙令》写于戊午年中秋,正值诗人年过五十,感慨时光流逝与人生的无常。中秋节是团圆的日子,诗人在这样的节日里,既感受到了月亮的美丽,又思考着人生的变迁,表达了对未来相聚的渺茫与惆怅。

诗歌鉴赏

《浪淘沙令》通过描绘明月和周围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的感慨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思考。开篇“望月眼穿东”,直接引入了诗人对月亮的凝视,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云幕千重”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复杂而又迷人的天际画面,云层的重叠不仅增强了视觉的层次感,也暗示了人生的复杂与变幻。

“恰似玉环犹未窦”,将月亮比作玉环,强调月亮的圆满与美丽,象征着理想与美好的追求。然而这种美好却又似乎隐含着某种不确定性,正如“得恁玲珑”所暗示的细腻之美容易被打破,反映出诗人对人生易逝的感慨。

在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君逾五十我成翁”的对比,表达了彼此在时间流逝中的变化与无奈。最后一句“未必明年如此夜,笑口难逢”则是全诗的高潮,诗人用一种哲学的思考来结束,既展现了对未来相聚的渺茫,又传达出对人生命运的无奈与思索,留给读者深刻的余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望月眼穿东:诗人抬头望向明月,眼中似乎能穿透东边的天空,表达了对月亮的向往。
  2. 云幕千重:云层层叠叠,形成了重重的屏障,暗示了人生的复杂与多变。
  3. 有时推出赖他风:偶尔因风的吹动,云才会被推开,让月亮显露出来,暗示着希望与机遇的偶然出现。
  4. 恰似玉环犹未窦,得恁玲珑:将月亮比作完美的玉环,强调其美丽与圆满,象征着理想与追求。
  5. 谁在华山峰:提到华山,象征高远,也暗示着诗人对理想与目标的追求。
  6. 一半天中:正值中午,象征人生的盛年。
  7. 君逾五十我成翁:年过五十,意味着人生的转折与成熟。
  8. 未必明年如此夜,笑口难逢:对未来的无常感到忧虑,表达了对再次相聚的渺茫。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恰似玉环”将月亮比作玉环,增强了美感与象征意义。
  • 对仗:如“君逾五十我成翁”,对称的句式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赋予自然现象以人的情感,如“有时推出赖他风”,使自然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人生的无常。诗人通过对美丽月亮的描绘,反映出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相聚的不确定性,流露出浓厚的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明月:象征团圆、理想与美好。
  • :象征人生的复杂与变幻。
  • 华山:象征高远的理想与追求。
  • 时间:象征生命的流逝与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玉环”象征什么? A. 圆满与美丽
    B. 破碎与无常
    C. 高远与追求
    答案:A

  2. 诗人对未来相聚的态度是: A. 乐观
    B. 无所谓
    C. 忧虑
    答案:C

  3. 诗中的“云幕千重”意味着什么? A. 自然的美丽
    B. 人生的复杂
    C. 时间的流逝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下独酌》李白
  • 《水调歌头》苏轼

诗词对比

《水调歌头》(苏轼)和《浪淘沙令》同样描绘了中秋的月亮,但苏轼的作品更强调对月的思念与人事的无常,而吴潜则侧重于对人与自然的感悟与哲理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