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叹四首 其二》

时间: 2025-01-17 10:11:15

谁将讼风伯,谓天惩雨师。

天阍几万里,聩聩安得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谁将讼风伯,谓天惩雨师。天阍几万里,聩聩安得知。

白话文翻译:

谁在控诉风神,认为上天惩罚了雨师?天的屏障有几万里,聋聋的耳朵又如何能听到呢?

注释:

  • :控诉,诉说。
  • 风伯:风神的称谓,古代对风的神祇的称呼。
  • 雨师:雨神的称谓,古代对雨的神祇的称呼。
  • 天阍:天的屏障,指遥远的天际。
  • 聩聩:形容耳朵聋,听不见。

典故解析:

“风伯”和“雨师”是中国古代神话中掌管风和雨的神明。这两位神祇在古人眼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们的情绪和行为直接影响着自然现象。控诉风神和雨神的行为,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对人间苦难的无力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潜,字君谦,号江湖,宋代诗人,生活在南宋时期。吴潜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而著称,常常表现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尤其善于用诗歌表达对社会和人情的思考。

创作背景:

《秋风叹四首》是吴潜在秋天时节创作的一组诗,表现了他对季节变迁的感慨以及对自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思考。这首诗传达了他对命运的无奈与对自然力量的迷茫。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控诉风神和雨神,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现象的深刻思考。开头两句中的“谁将讼风伯,谓天惩雨师”,表达了一种对自然力量的质疑与不满,似乎在控诉风和雨对人间生活的影响。吴潜在这里巧妙地将自然现象与人间的苦难相联系,反映了他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悟。

接下来的“天阍几万里,聩聩安得知”,则展示了自然的广阔与人类的渺小。在这无边的天空面前,人类的感知显得是多么微弱与无力。诗人用“聩聩”来形容那些不能听见自然声音的人,暗示着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无知和对命运的无能为力。

整首诗情感深邃,既有对自然的敬畏,也有对人生命运的沉重思考,使得读者在欣赏优美诗句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谁将讼风伯”:以“谁”引导,表达对控诉对象的疑问,暗示控诉者的无奈。
  • 第二句:“谓天惩雨师”:此句承接前句,转而讨论控诉的内容,表明人们认为自然现象是对人类的惩罚。
  • 第三句:“天阍几万里”:抽象的空间描绘,表现自然的浩瀚。
  • 第四句:“聩聩安得知”:用“聩”形容耳聋,强调人对自然无能为力的状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风、雨神比作人类情感的体现,增强了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音韵的美感。
  • 排比:通过并列的结构形成语气的递进,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人类命运的无奈,表现出一种对生命的深刻思考,探讨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风伯:象征自然力量与不可控的命运。
  • 雨师:代表生命的滋润和苦难。
  • 天阍:象征广袤无垠的自然,表现人与自然的距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风伯”指的是什么?

    • A. 风神
    • B. 雨神
    • C. 大地
    • D. 天空
  2. “聩聩”在诗中指的是什么状态?

    • A. 聋
    • B. 聪明
    • C. 明亮
    • D. 朦胧

答案:

  1. A. 风神
  2. A. 聋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杜牧的作品,表现秋天的意象与情感。
  • 《登高》:王之涣的作品,描绘自然景色与人生感悟。

诗词对比:

  • 《春望》(杜甫)与《秋风叹四首》:两者皆通过自然景象表达对社会的思考,但春天的生机与秋天的萧瑟形成鲜明对比,展示了不同季节带来的情感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