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阳昭武延平送兵渐集戏书》

时间: 2025-01-19 14:56:28

鼓声晨紞紞,角声暮呜呜。

作官了何事,空叹岁月徂。

送兵稍稍集,秣马脂吾车。

风霜迫摇落,残暑亦已无。

野渡明丹枫,破驿吹黄榆。

聊收作诗料,未用厌征途。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鼓声晨紞紞,角声暮呜呜。
作官了何事,空叹岁月徂。
送兵稍稍集,秣马脂吾车。
风霜迫摇落,残暑亦已无。
野渡明丹枫,破驿吹黄榆。
聊收作诗料,未用厌征途。

白话文翻译:

晨曦中的鼓声阵阵,黄昏时的号角声悠扬。
做官又能有什么意义,空叹岁月流逝。
送行的军队渐渐集合,喂马准备出发。
风霜逼近,树叶纷纷落下,残暑的气息也已消失。
野渡旁的红枫树映衬着秋色,破旧的驿站旁黄榆树随风摇曳。
我随意收集写诗的材料,旅途虽远也不觉得厌倦。

注释:

  • 晨紞紞:鼓声清脆的样子,形容清晨鼓声。
  • 呜呜:形容号角声的低沉长响。
  • 岁月徂:岁月流逝,时光消逝。
  • 秣马:给马匹喂食,以备出发。
  • 脂吾车:给车子涂油,以便行驶顺畅。
  • 野渡:指野外的渡口。
  • 丹枫:红色的枫树,象征秋天的到来。
  • 聊收作诗料:随便收集写诗的素材。

典故解析:

该诗没有特别的典故,但可以看到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表达个人情感,反映出他对于时光流逝的感慨与人生旅途中的思索。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政治家及军事家。他的诗歌以豪放、沉郁见长,常常表达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与期盼。
  •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难当头,诗人身处乱世,对时局有所感慨,反映出他对征途与岁月无情流逝的思考。

诗歌鉴赏:

《莆阳昭武延平送兵渐集戏书》是一首充满感慨的诗作。诗中通过晨鼓和暮角的对比,引入了时间的流逝感,体现了陆游对岁月无情的深切感触。诗人在送行的场景中,渐渐集合的军队和准备出发的马车,折射出他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国家命运的关心,也有对自身处境的思索。

接下来的四句,诗人描写了秋天的气息,风霜和落叶象征着生命的无常和时光的流逝,让人感受到一种萧瑟的气氛。野渡旁的丹枫与黄榆,不仅描绘了秋季的美景,更引发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思考,这种对自然的观察与对人生的感慨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诗的深邃情感。

最后,诗人表示自己仍然愿意收集写诗的素材,尽管征途漫长却不感到厌烦,这显示了他作为一位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艺术创作的执着。这种对生活的热情,无疑是对无常岁月的抗争,也是对生命价值的再认识。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鼓声晨紞紞,角声暮呜呜:清晨和黄昏的声音交替,带来时光的流逝感。
    2. 作官了何事,空叹岁月徂:做官对于人生的意义感到迷惘,只能感叹岁月的流逝。
    3. 送兵稍稍集,秣马脂吾车:描绘送行的场景,军队集合,准备出发。
    4. 风霜迫摇落,残暑亦已无:描写秋冬交替的自然景象,感受到时光的变化。
    5. 野渡明丹枫,破驿吹黄榆:描绘秋天的自然美,红枫和黄榆相映成趣。
    6. 聊收作诗料,未用厌征途:诗人虽有旅途的疲惫,却依然乐于创作,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
  • 修辞手法

    • 对仗:鼓声与角声、晨与暮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风霜似乎在催促树叶的落下,赋予自然以生命。
    • 象征:秋天的丹枫和黄榆象征着生命的变化和无常。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送兵的场景,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以及在岁月中依然保持对艺术创作热情的态度。

意象分析:

  • 鼓声:象征着军队的征途,暗示着战斗与历史的重压。
  • 角声:引发对过往岁月的回忆,带来惆怅的情感。
  • 丹枫:象征秋天,代表着生命的成熟与凋零。
  • 黄榆:象征着生命的无常与自然的规律。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的清晨声音是: A. 角声
      B. 鼓声
      C. 风声
      答案:B

    2. 诗人对岁月的态度是: A. 愉快
      B. 愤怒
      C. 感叹
      答案:C

    3. 诗中提到的自然意象不包括: A. 丹枫
      B. 黄榆
      C. 竹林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送别》
  •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中同样表现了对国家和时局的忧虑,但其情感更为沉重,反映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而陆游的《莆阳昭武延平送兵渐集戏书》则更多表现出个人对岁月的感慨与对生活的热爱,二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陆游诗文集》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