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十里嗟留滞,蒹葭各一方。
不眠时问夜,多病过重阳。
海月悬何处,溪山梦自长。
有怀烟雨外,愁对菊花黄。
白话文翻译:
在这十里长的路上,我感到无比惆怅,远方的芦苇在不同的地方随风摇曳。夜深不眠时,我常常问自己,何时才能摆脱这种孤独和病痛,特别是在重阳佳节的时刻。海上的月光悬挂在哪里呢?溪流和山峦的美景在梦中不断延续。心中怀念着烟雨朦胧的外面世界,却又愁苦地面对着黄菊的凋零。
注释:
- 嗟:感叹,叹息。
- 滞:停留,滞留。
- 蒹葭:指芦苇,常用来象征孤寂。
- 不眠:无法入睡。
- 重阳: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 海月:海上的月亮,象征清幽的意境。
- 溪山:溪水和山峦,代表自然的美景。
- 烟雨:指细雨和烟雾,常用于描写朦胧的景象。
- 菊花黄:菊花盛开,象征成熟和衰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鸿渐(约1581-1645),明代诗人,字子达,号云泉,生于江西。他以清新自然的诗风而著称,作品多描写山水、田园生活,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重阳节期间,诗人因病未能赴友人之约,心中感到无奈和惆怅。重阳节是登高赏菊的日子,诗人虽身处病痛,却难以参与节日的欢愉,因而将内心的孤独与忧愁通过诗歌表达出来。
诗歌鉴赏:
《九日友人招游海月岩因病阻往》是一首情感真挚的诗,诗人在重阳节无法与友人共游的情况下,内心的孤独与惆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得淋漓尽致。诗的开头便以“十里嗟留滞”引入,表现出诗人因病被迫滞留的无奈,十里路的距离仿佛成了他心灵的障碍。接着“蒹葭各一方”则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诗人虽然身边有自然的陪伴,但内心却感受到孤独。
“不眠时问夜,多病过重阳”一句,将时间与节日联系起来,重阳节本是团圆的日子,诗人却因病痛而难以入眠,心中充满对友人的思念和对节日的惋惜。接下来的“海月悬何处”则是一种对美好景象的向往,海上的月亮带来清幽的意境,而“溪山梦自长”更是将自然美景与内心的渴望结合,展现了诗人对自由和健康的渴望。
最后两句“有怀烟雨外,愁对菊花黄”则是情感的升华,诗人对外界的怀念与愁苦的对比,菊花在重阳节盛开,象征着生命的圆满与美好,而诗人却只能在病痛中独自面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十里嗟留滞”:诗人身处十里外,因病而感到无奈和惆怅。
- “蒹葭各一方”:芦苇在不同的地方摇曳,暗示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 “不眠时问夜”:夜深无法入睡,思绪纷乱,表达内心的孤独。
- “多病过重阳”:因病痛未能参与重阳节的活动,增添了诗人的惆怅。
- “海月悬何处”:对美好景象的向往,表现出诗人渴望的心情。
- “溪山梦自长”:自然美景在梦中延续,反映出诗人对健康生活的渴望。
- “有怀烟雨外”:对外面的世界充满怀念,带来一种思乡情绪。
- “愁对菊花黄”:菊花的凋零象征着生命的变化,诗人在病痛中感到忧愁。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海月”比喻美好的景象,表达内心的渴望。
- 对仗:整首诗结构工整,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感情,使情感更加鲜活。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个人的病痛和孤独为线索,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生活的渴望,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蒹葭:象征孤独和思念。
- 重阳:象征团圆与美好,反衬诗人的失落。
- 海月:象征美好的向往与追求。
- 菊花:象征生命的成熟与衰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因为什么原因未能赴友人的约定? A. 天气不好
B. 生病
C. 家中有事
D. 忘记约定 -
诗中提到的“重阳”是指哪个节日? A. 中秋节
B. 端午节
C. 重阳节
D. 春节 -
“海月悬何处”中“海月”象征什么? A. 悲伤
B. 友谊
C. 美好的向往
D. 家乡
答案:
- B
- C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
- 《秋夕》——杜牧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诗词对比:
- 《登高》与本诗的相似之处在于都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感受,以及因身处困境而产生的感慨。但杜甫的《登高》更多体现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而刘鸿渐则是个人情感的流露。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的意象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