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示三子
陈师道
时三子已归自外家去远即相忘,
归近不可忍。
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
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
白话文翻译:
这时三位儿子已经回到了外家,彼此之间似乎已渐渐忘却,
归来近在咫尺却无法忍受分离的痛苦。
儿女已在眼前,然而他们的神情面目却略显模糊。
高兴得说不出话,泪水流尽才勉强露出一笑。
已经明白这并非梦境,心中却仍感到不安。
注释:
- 三子:指诗人的三个儿子。
- 相忘:彼此忘却,形容感情或记忆的淡漠。
- 儿女已在眼:儿女就在眼前,但因感情复杂而感到模糊。
- 喜极不得语:极度高兴却无法言语,表达内心的复杂情绪。
- 了知不是梦:醒悟到这是真实的生活,而非梦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师道(约1043—1102),字仲明,号静庵,宋代诗人,擅长诗、文、词,尤以诗著称。他的诗歌多表现生活情感,风格细腻而含蓄,常常渗透着对亲情、友情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家庭观念盛行的时期,诗人通过对儿女的思念与欢乐的描写,反映了家庭团聚的温馨及对亲情的珍视。
诗歌鉴赏:
《示三子》是一首情感浓烈的诗,诗中展现了诗人对儿女的深切思念和归来的欣喜,然而这种喜悦中又夹杂着一种模糊和不安。诗的开头以“时三子已归自外家去远即相忘”展开,简单明了地交代了儿子的归来,但却又暗含着与外界渐行渐远的感慨。接下来的“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更是道出了对亲情的复杂感受,虽然儿女就在眼前,但因久别而感到陌生,情感的张力在此显露无遗。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这句诗则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在极度的快乐中甚至无法言语,泪水流尽后才勉强露出微笑,表现了深厚的父爱和对亲情的珍视。最后一句“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则将情绪的复杂性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虽然明白这一切是现实,却依然心绪不宁,展现了人对亲情的渴望和对人生变迁的感慨。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家庭归属感和亲情的温暖,同时也流露出对生活无常的思考,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时三子已归自外家去远即相忘:叙述儿子们归来自外地,暗示与外界的距离。
- 归近不可忍:虽然归来近,但心中难以忍受分离之苦。
- 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儿女在眼前,却感到模糊,表达了生疏感。
-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极度高兴无法言语,泪水流尽后才微笑,展现复杂感情。
- 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明白这一切是真实的,但内心仍感不安。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将“归近”和“相忘”形成对比,突显亲情的疏离感。
- 夸张:通过“泪尽方一哂”夸张表现内心的激动和复杂情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对家庭亲情的珍视和归属感,同时也流露出对时间流逝、人生变迁的感慨。
意象分析:
- 三子:象征着家庭和亲情。
- 泪:代表着情感的深度和对亲情的渴望。
- 梦:象征着对美好时光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三子”指的是诗人的几个孩子,正确吗?(对/错)
- “喜极不得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填空:__)
- 诗中反映了对家庭的怎样的情感?(选择题:A. 疏离 B. 珍视 C. 失落)
答案:
- 对
- 极度的喜悦
- B. 珍视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陈师道与陶渊明的作品都反映了对家庭与田园生活的向往,但陈师道更强调亲情的复杂性,而陶渊明则更侧重于对自然的热爱和个人的归隐情怀。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