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之官留辞裴令公留守》

时间: 2025-01-04 08:09:22

祖帐临伊水,前旌指渭河。

风烟里数少,云雨别情多。

重叠受恩久,邅回如命何。

东山与东阁,终异再经过。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将之官留辞裴令公留守
祖帐临伊水,前旌指渭河。
风烟里数少,云雨别情多。
重叠受恩久,邅回如命何。
东山与东阁,终异再经过。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是我将要辞别裴令公而留任的感情表达。
祖父的帐篷临近伊水,前面的旗帜指向渭河。
在风烟之中,能见的少,云雨间的别情却更多。
我受恩于您已久,回头再看如同命运般无奈。
东山和东阁,终究是不同的景象,难以再度相见。

注释:

  • 祖帐:指祖辈的营帐,象征着根基与传承。
  • 伊水、渭河:两条重要的河流,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地理与文化背景。
  • 风烟里数少:在风烟中看到的事物少之又少,暗示离别时的孤独感。
  • 云雨别情多:分别时各种情感如同云雨般复杂而难以捉摸。
  • 重叠受恩久:重重的恩情积累已久,表达了对裴令公的感激。
  • 邅回如命何:回头再看时,如同命运般无奈,表达了对离别的无奈与惋惜。
  • 东山与东阁:象征着两种不同的境遇或生活,寓意着人生的选择与变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诗人,字梦得,号谏议。与白居易并称,属于“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以清新、活泼著称,常常表达个人情感,关心民生,深受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

《将之官留辞裴令公留守》是刘禹锡在离开裴令公留守之际所作,表达了他对裴令公的感激与不舍。诗中融入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未来的迷茫,反映了当时政治环境的复杂与个人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于离别的无奈和对恩师的感激。开头两句以“祖帐临伊水,前旌指渭河”引入,描绘了一个清晰的地理环境,生动地展现了诗人所处的位置和情境。接下来的“风烟里数少,云雨别情多”道出了离别时的孤独与愁苦,情感的复杂性在这里得以深化。

诗中“重叠受恩久,邅回如命何”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裴令公深厚恩情的感激,及其在离别时的不舍之情。最后两句中提到的“东山与东阁”不仅是地理上的差别,更象征着人生的选择与变化,让人感受到一种对未来的迷茫与思考。

整首诗通过优美的意象与情感交织,传达了诗人对离别、感恩和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展现了唐代诗人的细腻与深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祖帐临伊水:表明诗人身处于祖辈的营帐旁,营帐与伊水形成了地理上的联系,营帐象征着归属感。
  2. 前旌指渭河:指引方向,渭河是重要的地理标志,代表着通向更广阔的前景。
  3. 风烟里数少:在风烟弥漫的环境中,所见之物稀少,暗示了对未来的渺茫。
  4. 云雨别情多:云雨象征着复杂的情感,暗含了离别时的忧伤与不舍。
  5. 重叠受恩久:长久以来受到的恩惠,体现了对裴令公的感激之情。
  6. 邅回如命何:回首往昔,如同命运一般难以回避。
  7. 东山与东阁:象征不同的人生选择和境遇,表达了对未来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云雨别情”,将离别的情感比作云雨,形象生动。
  • 对仗: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如“重叠受恩久,邅回如命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伊水”、“渭河”等地理意象,构建了诗的空间背景,增加了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于离别的无奈和对恩师的感激之情,反映了个人在社会变迁中的彷徨与思考,展现了唐代诗人对人情世故的深入观察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祖帐:象征着家族的根基与归属感。
  2. 伊水、渭河:代表了地理的界限与人生的方向。
  3. 风烟、云雨:象征着复杂的情感与离别的愁苦。
  4. 东山、东阁:象征着不同的人生选择与境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伊水”与“渭河”分别象征什么? A. 家族根基
    B. 个人情感
    C. 地理方向
    D. 离别的忧伤

  2. 填空题:诗中提到“重叠受恩久,邅回如命何”,表达了诗人对____的感激与无奈。

  3. 判断题:诗中描绘的环境主要是欢乐的。(对/错)

答案:

  1. C
  2. 裴令公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对离别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对家人的关怀。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主题相近,皆为离别之情,但白居易的笔调更为直白,情感更为浓烈。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刘禹锡相关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