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阳十咏。玄览亭》

时间: 2025-01-05 09:03:34

潇洒青林际,夤缘碧潭隈。

淙流冒石下,轻波触砌回。

香风逼人度,幽花覆水开。

故令无四壁,晴夜月光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潇洒青林际,夤缘碧潭隈。
淙流冒石下,轻波触砌回。
香风逼人度,幽花覆水开。
故令无四壁,晴夜月光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幽雅致的自然景象:在青翠的树林边,碧绿的潭水幽静地流淌。水流轻柔地在石头下冒出,轻波拍打着岸边。微风送来阵阵花香,幽静的花朵在水面上盛开。因此,诗人觉得这里没有四面墙壁,晴朗的夜晚,月光洒落进来,仿佛让人置身于无边的自然之中。

注释:

  • 潇洒:形容清新脱俗、洒脱自然。
  • 夤缘:沿着、依附。
  • 碧潭:青绿色的水潭。
  • 淙流:流动的水声,形容水流清澈。
  • 轻波:轻柔的波浪。
  • 逼人:让人感到逼近、浓厚。
  • 幽花:幽静、隐秘的花。
  • 覆水开:在水面上盛开的花,隐喻花的美丽和水的清澈。
  • 无四壁:没有四周的围墙,形容开阔的景象。
  • 晴夜月光来:晴朗的夜晚,月光洒落,表达了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号晦翁,唐代诗人,文学家。他的诗风清新俊逸,常以自然景物抒发情感,富有哲理和人文关怀。他为人刚直,重视个人品德与才华,故在政治上屡遭挫折。

创作背景:

“海阳十咏”是刘禹锡在海阳(今山东海阳)所作的一组诗作,这一系列诗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这首《玄览亭》描绘了一个宁静的自然场景,表达了诗人渴望逃离喧嚣、追寻心灵宁静的愿望。

诗歌鉴赏:

这首《玄览亭》以优美的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一个清新、宁静的环境。诗的开头“潇洒青林际”便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青翠的树林与碧潭交相辉映,给人一种恬静而自在的感觉。接下来的“淙流冒石下,轻波触砌回”,则通过细腻的描写让人听到了水流的声音,感受到了波浪轻轻拍打岸边的韵律,展现了自然的动感。

诗中“香风逼人度,幽花覆水开”一句传达了自然的芬芳与美丽,微风中夹带着花香,幽静的花朵在水面上摇曳,仿佛在邀请人们走进这片静谧的天地。最后一句“故令无四壁,晴夜月光来”则将整个意境推向高潮,诗人感受到的自由与无拘无束,仿佛在月光下,四周的山水都成为了他的家,心灵得到了彻底的解放。

整首诗以自然为主线,充满了诗人的情感与哲思,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潇洒青林际:描绘青翠的树林,展现自然的优美。
  2. 夤缘碧潭隈:沿着碧潭的边缘,隐喻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3. 淙流冒石下:水流轻轻冒出石头,象征生命的活力。
  4. 轻波触砌回:波浪轻拍岸边,表现出自然的和谐美。
  5. 香风逼人度:微风中夹带着花香,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氛围。
  6. 幽花覆水开:花朵在水面上开放,寓意美好的事物与自然密不可分。
  7. 故令无四壁:无围墙的空间,体现诗人对自由的向往。
  8. 晴夜月光来:月光照耀下的宁静,象征心灵的安宁。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香风逼人度”,将风与花香结合,生动形象。
  • 拟人:如“轻波触砌回”,赋予波浪人的动作,增添动感。
  • 对仗:前后句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体现了道家哲学追求自然和谐的思想,反映了个人内心的自由与宁静。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林:象征生机与希望,代表自然。
  • 碧潭:象征宁静与深邃,代表内心的平和。
  • 香风:象征愉悦与美好,代表生活的乐趣。
  • 幽花:象征纯洁与美丽,代表自然的恩赐。
  • 月光:象征宁静与思考,代表诗人的心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青林”指的是什么?

    • A. 荒野
    • B. 青翠的树林
    • C. 高山
    • D. 沙漠
  2. 诗人觉得“故令无四壁”是因为?

    • A. 四周有高山
    • B. 自然景色的开放
    • C. 建筑物的存在
    • D. 水流的声音
  3. “香风逼人度”中“逼”字的意思是?

    • A. 遇见
    • B. 逼近
    • C. 挤压
    • D. 轻柔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孟浩然的《春晓》
  • 朱自华的《夜泊牛头》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刘禹锡的《玄览亭》更注重自然的细腻描写,而王维则强调山水的雄伟和内心的沉静。两者均展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哲学思考,但艺术表现手法各有侧重。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研究》
  • 《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