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剔银灯 归途次骥江驿,晓起遇雨》
时间: 2025-01-03 20:32:2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剔银灯 归途次骥江驿,晓起遇雨
一夜归心驰骤。孤枕上数残清漏。
远寺钟鸣,邻墙鸡唱,刚是五更时候。
衣衫重扣。对草阁青灯如豆。
侧侧晓寒侵袖。猛雨乍闻檐溜。
乡梦无凭,愁怀欲炽,更尽昨宵馀酒。
只眉牢皱。恁情况要人消受。
白话文翻译:
整夜心中急切想归。独自躺在床上,数着滴滴漏水的声音。
远处寺庙的钟声响起,邻家的鸡鸣啼叫,这时正是五更时分。
衣衫沉重地扣上,面对草屋中的青灯如豆般微弱的光。
清晨的寒意渐渐侵袭我的衣袖,突然听到屋檐上雨水滴落的声音。
对故乡的梦无从依靠,愁苦的心情愈发炽热,连昨晚的酒也喝尽。
眉头紧锁,在这样的情况下,真让人难以承受。
注释:
- 驰骤:心情急切,奔腾不息。
- 清漏:指夜间水滴的声音。
- 五更:指天刚亮的时刻,凌晨五点左右。
- 青灯如豆:形容灯光微弱,像豆子一样小。
- 晓寒:清晨的寒冷。
- 猛雨乍闻檐溜:突然听到屋檐上的雨水滴落声。
- 乡梦无凭:对家乡的梦境没有依托。
- 愁怀欲炽:愁苦的心情愈发强烈。
- 眉牢皱:眉头紧锁,形容心情烦闷。
典故解析:
此诗中并未涉及明显的历史典故,但“远寺钟鸣”与“邻墙鸡唱”反映了古代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安详,形成一种对故乡的思念情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范安澜,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优雅的笔触著称。他的诗歌多描绘个人情感、乡愁和自然景色,常以清新脱俗的风格吸引读者。
创作背景:此诗写作于归途中,诗人经历了夜晚的孤独与思乡之情,正值清晨时分遭遇突如其来的雨水,情感愈加深厚,反映了他对家的思念以及对外界环境的敏感反应。
诗歌鉴赏:
《剔银灯 归途次骥江驿,晓起遇雨》是一首充满情感和画面感的诗作。诗人在诗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己归家的心情与所处环境的变化。从“一夜归心驰骤”开始,便交代了诗人心中急切的思乡情怀,孤独的枕边数着滴水声,似乎在与时间赛跑。这种内心的焦急与外界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他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随着清晨的到来,周围的景象逐渐清晰,诗人听到远寺的钟声和邻墙鸡鸣,仿佛将自己带入了熟悉的乡村生活中。然而,青灯如豆的景象和晓寒的侵袭又让他感到一丝寒意,提醒他此刻的孤独与无助。猛然间的雨声又将这种情绪推向高潮,诗人对故乡的梦无从依托,愁苦与酒意交加,使得他更加沉重。
整首诗在情感的表达上层层递进,既有对故乡的依恋,也有对现实的无奈,体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深刻反思。通过对细节的描写,诗人不仅传达了个人的情感,还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普遍的人生体验,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夜归心驰骤:描绘了诗人夜晚思乡的急切心情,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渴望。
- 孤枕上数残清漏:形象地展现了独自一人,听着水滴声度过漫长夜晚的孤独。
- 远寺钟鸣,邻墙鸡唱,刚是五更时候:描绘清晨的宁静与生机,增强了对故乡的怀念。
- 衣衫重扣:暗示诗人对环境的寒冷感受,衣服沉重,心情也沉重。
- 对草阁青灯如豆:青灯微弱,象征着孤独与无助的状态。
- 侧侧晓寒侵袖:清晨的寒意让人感到不适,反映心中苦闷。
- 猛雨乍闻檐溜:突如其来的雨声让人惊醒,暗示外界环境的变化。
- 乡梦无凭,愁怀欲炽:对故乡的梦境失去依托,愁苦的心情愈加炽烈。
- 只眉牢皱:诗人眉头紧锁,表达出难以承受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灯光比喻为豆,表现出微弱的光亮,暗示孤独。
- 拟人:将雨声拟人化,使其像是惊扰了诗人的沉思。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有一定的对仗工整感,增强了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以及在异乡的孤独感。在归途的旅程中,诗人通过细腻的景象描绘和情感流露,展现了人内心深处对归属的渴望与对现实的无奈。
意象分析:
- 归心:象征着对家的思念与渴望。
- 清漏:体现了时间的流逝与孤独的夜晚。
- 青灯:象征着微弱的希望与孤独的状态。
- 晓寒:象征清晨的孤独与内心的惆怅。
- 猛雨:突如其来的变化,代表着生活的不确定性与烦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是在哪个时刻感受到的乡愁? a) 晚上
b) 清晨
c) 正午 -
“青灯如豆”中的“如豆”指的是什么? a) 灯光明亮
b) 灯光微弱
c) 灯光闪烁 -
诗中提到的“猛雨”象征着什么? a) 生活的安宁
b) 生活的无常
c) 生活的喜悦
答案:
- b) 清晨
- b) 灯光微弱
- b) 生活的无常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的经典之作,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 《夜泊牛津》:张继的诗作,描绘了旅途中的思乡情感。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范安澜的《剔银灯》更侧重于对孤独感的细腻描绘,而《静夜思》则直接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两者都体现了对家的渴望,但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一个通过景物的描写来引发内心的思考,另一个则直接抒发情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范安澜传》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精华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