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晚村绿竹自萧疏,犬吠声中野老居。一笑相逢曾识面,谁知托迹半樵渔。
白话文翻译:
在傍晚的村庄,绿竹显得有些稀疏,听到狗吠声中,老人在田野中居住。我与他相逢时相视一笑,曾经相识,但谁能想到他现在竟然过着半樵半渔的生活。
注释:
- 晚村:指傍晚时分的村庄,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绿竹:指绿色的竹子,象征清新和自然。
- 萧疏:稀疏,形容竹子长得不密。
- 犬吠声:狗叫的声音,表示人烟稀少的乡村生活。
- 野老:指在乡野中居住的老人。
- 一笑相逢:形容相遇时的愉快情景。
- 托迹:隐喻所寄身的生活状态。
- 半樵渔:指一半是砍柴人,一半是捕鱼人,隐喻老人的生活方式。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特定的典故,但可以看出诗人对乡村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老人的关怀,体现了隐逸与自然的结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赖世观(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主要活跃于清中期,知名于其山水田园诗。其作品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
《晚游西郊》系列诗作多表现诗人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感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化与诗人的内心沧桑。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晚村的景象,传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乡村生活的深切感受。开篇的“晚村绿竹自萧疏”描绘出宁静的乡村景象,绿色的竹子在傍晚显得有些稀疏,暗含了时光的流逝和自然的沧桑。接着“犬吠声中野老居”,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狗吠声不仅是乡村生活的常态,更增添了几分温暖与亲切。
“一笑相逢曾识面”则让人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虽然相识,但时光荏苒,生活的变化使人隔着许多。最后一句“谁知托迹半樵渔”则揭示了老人的生活状态,既有砍柴的一面,又有捕鱼的一面,体现了人们在自然中求生存的智慧和韧性。整首诗通过自然的描写和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营造出一种淡淡的乡愁和对生活的思考,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晚村绿竹自萧疏:傍晚的村庄中,绿色的竹子显得有些稀疏,表现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犬吠声中野老居:在狗吠声中,老人在乡野中生活,描绘出乡村生活的真实状态。
- 一笑相逢曾识面:与老人的相遇让人感到亲切,曾经有过交集的面孔令人怀念。
- 谁知托迹半樵渔:谁能想到,老人如今过着半砍柴半捕鱼的生活,反映了生活的变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状态比作樵渔,暗示着老人的隐逸生活。
- 拟人:通过“犬吠声”赋予狗的声音以情感,增强了乡村的生活气息。
- 对仗:在“半樵渔”中对仗工整,显示了语言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描绘乡村的自然景象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传达了对简单、自然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展现出一种淡淡的乡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绿竹:象征自然和生命的延续。
- 犬吠声:象征乡村生活的朴实与温暖。
- 野老:体现出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晚村绿竹自萧疏”意指什么? A. 竹子长得很茂密
B. 竹子生长稀疏
C. 晚上的村庄很喧闹
D. 竹子是绿色的 -
“犬吠声中野老居”中的“犬吠声”指的是? A. 狗叫的声音
B. 人的争吵声
C. 鸟鸣声
D. 风声 -
诗中提到的老人生活方式是怎样的? A. 专心务农
B. 半樵半渔
C. 过着城市生活
D. 游山玩水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孟浩然《春晓》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王维《鹿柴》与赖世观的诗相似之处在于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但王维更多地表达了孤独的情感,而赖世观则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相遇与怀念。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论集》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