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闰中秋
作者:赖世观
两番佳节两中秋,
三五团圆月复留。
镜里前身今细认,
天涯旧迹此重游。
仍教桂影添诗思,
又送蟾光入醉眸。
远指清辉加减处,
依然题句上层楼。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两次中秋佳节的团圆情景和诗人对往昔的追忆。前两次的中秋佳节,月亮似乎更加明亮,团圆的时刻也更加珍贵。如今,在镜中细细回想,曾经的身影依稀可见,天涯海角的旧迹也再次走过。仍然在桂花的影子下,增添了写诗的情思,更有那明亮的月光照进醉眼。远方的清辉在变化着,诗人在高楼上依旧题写着诗句。
注释:
字词注释:
- 佳节:美好的节日。
- 团圆:家庭成员团聚在一起。
- 桂影:指桂花的影子,象征团圆和思乡之情。
- 蟾光:指月亮的光辉,蟾蜍常用来比喻月亮。
典故解析:
- 中秋:指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日。
- 桂花:象征着中秋的美好与丰收,常与团圆联系在一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赖世观,清代诗人,擅长词作和诗歌,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及对人生的感悟。其诗风清新,情感真挚,常以传统节日为题材。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中秋节前后,恰逢“闰中秋”的特殊时刻,诗人借此机会抒发对时光流逝、团圆思念的感慨,表现出对亲友的深厚情感。
诗歌鉴赏:
《闰中秋》是一首极具情感深度的诗作,诗人在佳节之际,通过对中秋的描绘,表达了对团圆的渴望与对往昔的追忆。开头两句“两番佳节两中秋,三五团圆月复留”直接点明了节日的主题,强调了中秋节的特殊意义和团圆的美好。接下来的句子则通过“镜里前身今细认”展现了诗人的思索与怀旧,仿佛在镜子中看到了自己往昔的身影,营造出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
在“仍教桂影添诗思,又送蟾光入醉眸”中,桂影与蟾光的结合,象征着美好的团圆时刻,也暗示着诗人因月光而生的创作灵感与醉意。最后两句“远指清辉加减处,依然题句上层楼”则展现了诗人在高处俯视月光变化的情景,表明尽管时光流逝,诗人对写作的执着与追求依然如故。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中秋节的诗意场景,更引发了人们对团圆、时光与记忆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富有情感与哲理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两番佳节两中秋:指两次中秋节,强调其重要性与特殊性。
- 三五团圆月复留:三五指农历的十五,象征团圆的时刻,月亮的美好也在此时重现。
- 镜里前身今细认:通过镜子回忆自己过去的身影,带有怀旧的情感。
- 天涯旧迹此重游:即使身处天涯,往昔的记忆依然在这里重温。
- 仍教桂影添诗思:桂花的影子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
- 又送蟾光入醉眸:明亮的月光照入眼中,令人陶醉。
- 远指清辉加减处:指向月光变化的地方,表现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依然题句上层楼:尽管一切在变化,诗人仍然坚持写诗,表现出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佳节”与“团圆”,“桂影”与“蟾光”,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意象:月亮、桂花等意象,象征团圆与思乡,富有文化内涵。
- 拟人:将月光和桂影赋予情感,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中秋节团圆的美好与对往昔的追忆,表达了诗人对亲人、友情的深切思念,同时也展现了对生活与时间流逝的感慨,透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深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中秋:象征团圆、思念和丰收。
- 桂影:表现团圆的情感,象征着美好和丰盈。
- 蟾光:象征光明与希望,暗指月亮的圆满和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闰中秋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赖世观
D. 白居易 -
诗中“镜里前身今细认”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怀旧
C. 忧伤
D. 厌倦 -
“仍教桂影添诗思”中的“桂影”指代什么?
A. 诗人的回忆
B. 月亮的光辉
C. 桂花的影子
D. 诗人的情感
答案:
- C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 by 苏轼
- 《静夜思》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水调歌头》:同样以中秋为主题,表现了对月亮的赞美与思念。
- 《静夜思》:虽不是中秋,但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孤独,情感基调相似。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赖世观研究》
- 《中秋节的文化与诗歌》
- 《中国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