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
时间: 2025-01-07 05:05:5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
作者:吴文英
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
幻苍崖云树,名娃金屋,残霸宫城。
箭径酸风射眼,腻水染花腥。
时靸双鸳响,廊叶秋声。
宫里吴王沉醉,倩五湖倦客,独钓醒醒。
问苍波无语,华发奈山青。
水涵空阑干高处,送乱鸦斜日落渔汀。
连呼酒上琴台去,秋与云平。
白话文翻译:
在辽阔的天空中,烟雾弥漫,远方的青天里是什么时候掉下的长星呢?
幻化的苍崖和云树,像是那金屋的名娃,残存的霸主宫城。
箭矢般的酸风射入眼中,腻水的气息染上了花的腥味。
此时,双鸳在水面上鸣叫,廊檐下秋风传来声响。
宫中吴王沉醉不醒,依偎着五湖的倦客,独自垂钓。
我向苍波发问,却无言以对,白发又怎能奈何青山?
水波荡漾在高空的栏干上,送走了乱飞的乌鸦,与斜阳一起落在渔汀。
我呼唤着酒,走向琴台,秋天与云朵是如此平静。
注释:
- 渺空烟四远:形容天空空旷,烟雾弥漫,景色模糊。
- 青天坠长星:指青天中掉落的星星,暗示时光流逝。
- 幻苍崖云树:幻化的崖壁和云树,描绘出虚幻的景象。
- 腻水染花腥:腻水涉及水面上的气味,花腥则指水中花的味道。
- 靸双鸳响:指水鸟(鸳鸯)在水上鸣叫的声音。
典故解析:
- 吴王沉醉:指春秋时期的吴王,象征着沉迷于享乐的统治者。
- 五湖倦客:隐喻在湖中游荡的游人,表达对悠闲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文英,字端甫,号淡斋,南宋时期的词人,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他的词作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风格优雅而富有情感。
创作背景:
《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王朝衰落之际,诗人通过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表达对现实的思考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词以优美的自然景色为背景,结合了对历史人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开篇的“渺空烟四远”营造出一种空灵的氛围,令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辽阔。接着,诗人通过“幻苍崖云树”描绘出如梦似幻的自然景象,仿佛带领读者进入一个虚幻而美丽的世界。
在词的中间部分,诗人提到吴王的沉醉与倦客的独钓,表现出对享乐与孤独的深刻理解。尤其是“问苍波无语,华发奈山青”,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的哲思,年华逝去,白发渐生,山青水秀却已无力追寻。
最后,词人以“连呼酒上琴台去”结束,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生活的热爱。整首词在优美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中交织,展现了吴文英对人生的独特感悟与深情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渺空烟四远:描绘辽阔的天空与远方的烟霭,意在突出景色的空旷。
- 何年青天坠长星:通过提问,引发对时间的思考,暗示流逝。
- 幻苍崖云树:呈现出如梦幻般的自然景象,增添诗的神秘感。
- 箭径酸风射眼:用“箭径”比喻风的急促,表现自然的严酷。
- 腻水染花腥:暗示水的气味与花香的交织,体现自然的复杂性。
- 时靸双鸳响,廊叶秋声:描绘秋天的景象,增加了音韵的和谐美。
- 宫里吴王沉醉:引入历史人物,表现沉迷于享乐的统治者。
- 倩五湖倦客,独钓醒醒:突出孤独与对自然的向往。
- 问苍波无语:表达对大自然的无奈与思考。
- 水涵空阑干高处:描绘高处的水景,营造一种超然的感觉。
- 送乱鸦斜日落渔汀:结束时的景象,给人一种宁静的归属感。
- 连呼酒上琴台去:体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箭径酸风”,将风比作箭,增强了形象感。
- 拟人:如“送乱鸦”,赋予乌鸦以生命,增强画面感。
- 对仗:整首词中有很多对仗工整的句子,增加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词的主题在于对自然的热爱、对时间流逝的思考,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探索。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历史人物,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情感深邃而富有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光阴的无情。
- 苍崖云树:代表着自然的壮丽与变化。
- 吴王:象征历史的沉醉与享乐。
- 双鸳:象征爱情与伴侣的陪伴。
- 渔汀:代表宁静的生活与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
吴王沉醉的意象代表什么?
A. 享乐 B. 忧愁 C. 孤独 D. 努力 -
填空题:
“腻水染花腥”中的“腻水”主要指____。 -
判断题:
这首词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对历史人物的赞美。 (对/错)
答案:
- A
- 水面上的气息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现了对人生的思考与自然的热爱。
- 苏轼《水调歌头》:表达对人生哲理的探索与对自然的赞美。
诗词对比:
《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 vs. 《水调歌头》
- 主题:两者均涉及对人生的思考,但《八声甘州》更侧重于对自然的描绘,而《水调歌头》则强调人生的感慨与哲理。
- 风格:吴文英的词细腻而富有韵味,苏轼的则豪放而深邃,反映出不同的个性与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
- 《吴文英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