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入松 夏吷庵丈画黄山十松图》

时间: 2025-01-10 10:53:55

名山十幅画图中。

冷意入青松。

蒲团破石呈奇态,又宛然、偃蹇苍龙。

美媲华颠汉迹,荣同岱岳秦封。

鸿都词客兴偏浓。

揽胜好携筇。

千岩万壑收罗惯,尽毫端、吞吐鸿濛。

借取太常竹趣,分明黄鹤松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风入松 夏吷庵丈画黄山十松图
作者:吴湖帆 〔清代〕

名山十幅画图中。
冷意入青松。
蒲团破石呈奇态,
又宛然偃蹇苍龙。
美媲华颠汉迹,
荣同岱岳秦封。
鸿都词客兴偏浓,
揽胜好携筇。
千岩万壑收罗惯,
尽毫端吞吐鸿濛。
借取太常竹趣,
分明黄鹤松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十幅关于名山的画作,画中的青松在冷风中摇曳。岩石上长出的蒲团形状奇特,仿佛是一条卧龙。它的美丽可以与华山的汉代遗迹媲美,也与岱岳的秦代封地相提并论。来自鸿都的词客对此情景感慨颇深,兴致勃勃地前来游玩,手中拄着竹杖。千山万壑,他都能轻松地收纳于笔端,尽情描绘出那浩瀚的景色。借用太常寺的竹趣,似乎能听到黄鹤楼的松风。

注释:

  1. 青松:指青翠的松树,象征坚韧与长寿。
  2. 蒲团:指生长在岩石上的一种植物,形态奇特。
  3. 偃蹇:形容卧龙的姿态,表示松树的姿态十分优美。
  4. 华颠:华山的顶峰,历史悠久,文化深厚。
  5. 岱岳:指泰山,象征着高大与雄伟。
  6. 鸿都:指古代的词人,象征着文学的繁荣。
  7. :竹杖,表示行走时的辅助工具。
  8. 千岩万壑:形容山峦起伏,地势险峻。
  9. 毫端:指笔尖,形容书写的技巧。
  10. 太常:指太常寺,以竹林著称。
  11. 黄鹤:黄鹤楼,富有诗意的名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湖帆(1894-1968),字仲明,号湖帆,江苏人,清代著名画家和诗人。他的绘画以山水画著称,常常与诗词相结合,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

《风入松》创作于吴湖帆画黄山十松图时,表达了他对黄山美景的赞美及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体现了清代文人对山水的崇敬和对文化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黄山的十幅松树画为背景,展现了吴湖帆对自然和艺术的深刻理解。诗中描绘的景象不仅仅是黄山的自然风光,更蕴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和文化内涵。通过“冷意入青松”的描写,诗人将松树的坚韧与冷冽的自然环境相结合,表现出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而“蒲团破石呈奇态”,则展现了大自然的奇妙与神秘。诗中提到的华山和泰山,都是中国著名的名山,表明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向往。

在形式上,诗歌运用了优美的比喻和对仗,使整体韵律感极强。诗人通过描绘千岩万壑的景色,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艺术创作的自信,似乎在说:在无尽的自然美景中,艺术家可以找到灵感,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通过“借取太常竹趣,分明黄鹤松风”的结尾,诗人将自然与文化相结合,隐喻着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抒发了诗人对黄山自然景观的赞美,也蕴含了对艺术和文化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名山十幅画图中:引入诗的主题,强调画作的重要性。
  2. 冷意入青松:描绘松树在寒风中的坚韧,暗示自然的力量。
  3. 蒲团破石呈奇态:说明自然界的奇妙,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细致观察。
  4. 又宛然偃蹇苍龙:用比喻形容松树的姿态,增强诗歌的形象性。
  5. 美媲华颠汉迹:将松树之美与华山的历史相提并论,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6. 荣同岱岳秦封:将自然美与历史名山联系,增加文化深度。
  7. 鸿都词客兴偏浓:引入文化背景,表示文学与自然的融合。
  8. 揽胜好携筇:表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强调游玩的情趣。
  9. 千岩万壑收罗惯:展示诗人的艺术技巧与自信。
  10. 尽毫端吞吐鸿濛:形容诗人笔下的景色如同气势磅礴的自然。
  11. 借取太常竹趣:强调自然中的文化意蕴。
  12. 分明黄鹤松风:将自然与文化的结合表现得淋漓尽致。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宛然偃蹇苍龙”,形象生动。
  • 对仗:如“千岩万壑”、“荣同岱岳”,增强了韵律感。
  • 夸张:如“尽毫端吞吐鸿濛”,表现诗人对景色的热烈。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以黄山的松树为中心,通过描绘自然之美,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体现出人与自然、人与文化之间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青松:象征坚韧与长寿,代表自然之美。
  2. 蒲团:自然界的奇特生命,暗示生命的顽强。
  3. 苍龙:象征力量与灵性,强调自然的神秘感。
  4. 华山、岱岳:代表传统文化与历史的深厚底蕴。
  5. 鸿都、黄鹤:代表文学与艺术的精神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青松”象征什么?

    • A. 坚韧与长寿
    • B. 美丽与柔软
    • C. 高大与雄伟
    • D. 温暖与宁静
  2. “蒲团破石呈奇态”中的“蒲团”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植物
    • B. 一种动物
    • C. 一种工具
    • D. 一种建筑
  3. 诗中提到的“千岩万壑”指的是什么?

    • A. 壮丽的景色
    • B. 复杂的历史
    • C. 精美的艺术
    • D. 深厚的文化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登鹳雀楼》 - 王之涣
  2. 《早发白帝城》 - 李白
  3. 《望庐山瀑布》 - 李白

诗词对比:

  • 《登鹳雀楼》与《风入松》都表现了对自然的赞美,但《登鹳雀楼》更侧重于高远的视野和人生哲理;而《风入松》则深入描绘了自然的细节与文化的结合,展现出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参考资料:

  1. 《清代诗词选》 - 详尽介绍清代诗词的背景与风格。
  2. 《中国山水画史》 - 探讨中国山水画的演变与名家作品。
  3. 《诗词鉴赏与创作》 - 介绍诗词的鉴赏技巧与创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