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问游庐山日子》
时间: 2025-01-01 13:07:5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欲游庐山恨不遍,
游子先须两脚健。
山中浪走不知方,
逢人问路空徬徨。
人言五老山水窟,
半是神仙半是佛。
独行直待西风高,
未可议我无仙骨。
白话文翻译:
想要游览庐山却恨不能遍游,
游子首先得有健壮的腿脚。
在山中行走却不知道方向,
遇人问路却空自徬徨。
人们说五老山是水窟,
半是神仙半是佛。
我独自行走等待西风高吹,
还不能说我没有仙人的骨气。
注释:
- 恨不遍:惋惜无法遍游。
- 游子:指游览者、旅行者。
- 健:强健、健康。
- 浪走:形容在山中行走如浪潮般起伏,意指迷失方向。
- 徬徨:徘徊不定,心中无所适从。
- 五老山:庐山的一部分,传说中有神仙居住之地。
- 水窟:水域或泉水的洞穴,象征灵气。
- 仙骨:比喻人具有超凡脱俗的气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嗣杲,宋代诗人,生于晚唐,后期活跃在宋初。他的诗歌以清新脱俗、情感真挚著称,往往融入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以及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诗人游览庐山的过程中,表达了他对山水风光的向往以及对自身能力的自省。在当时,庐山以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
诗歌鉴赏:
《答问游庐山日子》是董嗣杲对游览庐山的感悟与反思。诗的开头便表达了对庐山的渴望与向往,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对自身能力的怀疑与不安,反映出游子心中那种矛盾的情感。诗中“山中浪走不知方,逢人问路空徬徨”,展现出在大自然面前的迷失感,既有对山水的敬畏,也有对方向的困惑。
接下来的“人言五老山水窟,半是神仙半是佛”,则引入了关于庐山的传说与神秘背景,强调了庐山不仅是自然景观之地,更是文化与精神的象征。诗人将自己与神仙、佛的神秘联系,暗示了他在追求精神境界上的渴望与追求。
最后,诗人的自我肯定“未可议我无仙骨”,展现了他不屈的精神,尽管他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但仍然不愿放弃对高远理想的追求。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非常生动,既有对山水的描绘,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显得深刻而富有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欲游庐山恨不遍:表达了对庐山的游览的强烈愿望,但又因时间或能力的限制而感到遗憾。
- 游子先须两脚健:暗示游览的前提是身体健康,体现出对生命状态的关注。
- 山中浪走不知方:在山间行走却迷失方向,象征人生旅途中的迷茫。
- 逢人问路空徬徨:向人询问方向却无济于事,进一步加深了内心的困惑。
- 人言五老山水窟,半是神仙半是佛:引入庐山的传说,说明庐山是个灵气汇聚之地。
- 独行直待西风高:表达了独自前行的决心,等待时机的来临。
- 未可议我无仙骨:尽管我没有超凡的气质,但不愿被定义,表明对自身价值的坚持。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山中浪走”将行走比作浪潮,形象生动。
- 对仗:如“半是神仙半是佛”,形成音韵上的和谐。
- 拟人:山的运动与人心灵的迷失相互呼应,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游庐山为契机,探讨了人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体现了对自然的向往与对自身局限的反思,最终在对理想的追求中找到自我价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庐山:象征自然的壮丽与人文的深厚。
- 五老山:代表神秘与传说中的境界。
- 西风:象征时机与变化,暗示希望的到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游子”指的是: A. 游览者
B. 山神
C. 诗人自己
D. 佛祖 -
诗中提到的“半是神仙半是佛”主要是指: A. 五老山的传说
B. 诗人的自我认知
C. 自然景观的美丽
D. 生活的困惑 -
诗人对庐山的态度是: A. 渴望与自信
B. 无所谓
C. 绝望与放弃
D. 不屑一顾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李白对庐山的赞美。
- 《望庐山瀑布》:李白的另一首描写庐山的诗。
诗词对比:
- 《望庐山瀑布》与《答问游庐山日子》的对比:前者表现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后者则更多地探讨了人内心的挣扎与反思。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庐山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