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光庵》

时间: 2025-01-17 08:39:11

悟得师禅隐此林,谩传难下碧天吟。

巢沟坞上人无迹,云月堂前树有阴。

家弃蜀乡年岁远,身潛洛寺屋庐深。

死生托得香山去,可遂西来一片心。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韬光庵
作者: 董嗣杲 〔宋代〕

悟得师禅隐此林,谩传难下碧天吟。
巢沟坞上人无迹,云月堂前树有阴。
家弃蜀乡年岁远,身潛洛寺屋庐深。
死生托得香山去,可遂西来一片心。

白话文翻译:

悟到了师父的禅意,隐居在这片林中,随意吟唱却难以传达心中所思。
巢沟坞上没有人迹,云月堂前的树影摇曳。
我已经远离家乡蜀地多年,身心潜藏在洛阳的寺庙深处。
生死的归宿寄托在香山之中,因此我可以随心而来,追寻内心的宁静。

注释:

字词注释:

  • 韬光: 隐藏光芒,指隐居不显。
  • : 指小寺庙或隐士的居所。
  • 师禅: 指禅宗的教导。
  • 巢沟坞: 地名,意指人迹罕至之处。
  • 香山: 指著名的香山寺,常被视为修行的理想之地。

典故解析:

  • 蜀乡: 指作者的故乡,蜀地以山水秀丽著称。
  • 香山: 在中国文化中,香山常与寺庙、佛教相关联,是人们向往的修行之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嗣杲,宋代诗人,擅长山水和禅宗题材,其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与内心世界的思考,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隐居生活中,表达了作者对禅宗哲理的领悟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作者身处洛阳,远离家乡,内心追求宁静和超脱。

诗歌鉴赏:

《韬光庵》是一首典雅的古诗,展现了诗人对禅宗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开篇“悟得师禅隐此林”一句,表达了作者在隐居生活中对禅宗的领悟,显示出内心的宁静。接着“谩传难下碧天吟”,则反映出诗人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时感到的局限与无奈,暗示着一种对于人世间纷扰的厌倦。

“巢沟坞上人无迹,云月堂前树有阴”两句描绘了幽静的环境,突出隐居生活的清幽与宁静。没有人烟的地方,云月堂前的树影更显得静谧,仿佛与世隔绝。

“家弃蜀乡年岁远,身潛洛寺屋庐深”则揭示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蜀乡的远离让人感到孤独,但在洛阳的寺庙中,诗人又找到了心灵的栖息之所。

最后两句“死生托得香山去,可遂西来一片心”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死的思考和对理想归宿的追求。香山不仅是一个具体的地点,更是诗人理想中的心灵归宿。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与内心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死亡、归属等深刻的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哲学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联表达了对禅理的领悟与表达的无奈。
  • 第二联则描写了隐居环境的清幽,强调自然的宁静。
  • 第三联揭示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内心的追寻。
  • 第四联总结了生死与理想归宿的哲理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隐居比作与世隔绝的境界。
  • 拟人:树有阴影,仿佛在陪伴诗人,增添了情感的温度。
  • 对仗:诗中的各联整齐对仗,增强了韵律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隐居、禅宗、故乡思念与生死哲学展开,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渗透出一种淡泊明志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 代表自然与隐居。
  • 碧天: 象征广阔的思想与追求。
  • 树影: 象征静谧与内心的宁静。
  • 蜀乡: 代表故乡的思念与归属感。
  • 香山: 象征理想归宿与心灵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巢沟坞上人无迹”表达了什么意境?

    • A. 热闹喧嚣
    • B. 清幽宁静
    • C. 乡愁浓厚
    • D. 禅意深厚
  2. “家弃蜀乡年岁远”中的“蜀乡”指的是?

    • A. 诗人的故乡
    • B. 诗人向往的地方
    • C. 诗人隐居的地点
    • D. 诗人学习的地方

答案:

  1. B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题西林壁》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 比较《韬光庵》和王维的《鹿柴》,两首诗都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隐居生活的向往,但《鹿柴》更加侧重于自然风光的描绘,而《韬光庵》则深入探讨了禅宗哲学与内心的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文学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禅宗与中国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