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成都六祖沙弥文信颂》

时间: 2025-01-19 19:58:23

尘是文信,界是沙弥。

积尘成世界,析界作微尘。

界喻人天果,尘为有漏因。

尘因因不实,界果果非真。

因果皆如幻,堂堂出世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成都六祖沙弥文信颂
尘是文信,界是沙弥。
积尘成世界,析界作微尘。
界喻人天果,尘为有漏因。
尘因因不实,界果果非真。
因果皆如幻,堂堂出世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尘埃象征着文信,界限象征着沙弥(即刚出家的僧人)。尘埃聚集形成了世界,而界限则被分解成微小的尘埃。界限比喻着人间的果报,尘埃则代表着有漏的因缘。尘埃的因缘并不真实,界限的果报也并不是真实的。因果关系都是像幻影一样,真正超脱世俗的人是堂堂正正的。

注释:

  • :在此处指的是世俗的烦恼和纷扰。
  • :代表界限或界定,象征着人天的果报。
  • 沙弥:佛教中指初学的僧人,尚未剃发出家。
  • 因果:佛教中的因缘法则,指事物之间因果关系。
  • 堂堂出世人:指那些超脱世俗的人,意指超然物外、清净无染。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宋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其诗风清丽、婉约,擅长以细腻的笔触描写自然与人情。黄庭坚在诗词上受王维、孟浩然的影响,尤其重视意境的表达。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黄庭坚与六祖沙弥文信的交流中写成,反映了他对佛教思想的理解和对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诗中通过尘与界的对比,揭示了人世间因果关系的虚幻,体现了黄庭坚对生活的哲学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从表面上看使用了非常简练的语言,然而其主题却深邃而富有哲理。通过“尘”和“界”的对比,黄庭坚巧妙地揭示了世俗生活的虚幻与不实。尘埃代表着烦恼和执着,而界限则象征着人间的果报和束缚。诗中提到的“因果皆如幻”,显示了诗人对因果法则的深刻认识,暗喻人生的种种果报往往是短暂而不真实的。最后,诗人以“堂堂出世人”来强调那些能够超脱世俗的人的品格,表现出对理想人生的追求。

整首诗语言简练却意蕴深厚,反映了黄庭坚的哲学思考和对现实的反思,展现了他在诗歌创作上追求清净无染的精神境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尘是文信,界是沙弥。
    尘埃象征着文信的烦恼,界限象征着初出家的沙弥,暗示出世与入世之间的对立。

  2. 积尘成世界,析界作微尘。
    尘埃的积聚形成了纷繁复杂的世界,而界限的细分则将其化为微小的尘埃,说明世界的复杂性与虚无。

  3. 界喻人天果,尘为有漏因。
    界限比喻着人间的果报,尘埃则象征着有漏的因缘,反映了人们的生存状态。

  4. 尘因因不实,界果果非真。
    尘埃的因缘并不真实,界限的果报也并不是真实的,揭示了因果关系的虚幻。

  5. 因果皆如幻,堂堂出世人。
    说明因果关系都是幻影,真正超脱世俗的人生是清净无染的。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尘”和“界”比喻人世的烦恼与果报。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形成一种和谐美感。
  • 反复:通过重复“尘”和“界”的概念,强调其相对关系。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人生的虚幻与超脱,表达了对世俗烦恼的反思与超越,体现了黄庭坚对佛教思想的认同以及对理想人生态度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烦恼、世俗。
  • :象征界限、果报。
  • 沙弥:象征初学者、探索者。

这些意象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尘与界的对比不仅是对现实的观察,也是对人类存在意义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尘”象征什么?

    • A. 世俗烦恼
    • B. 明亮的光
    • C. 天空的云
    • D. 大海的波浪
  2. “界”在诗中是用来比喻什么的?

    • A. 自然
    • B. 人天果报
    • C. 生命
    • D. 时间
  3. 诗的主题主要探讨什么?

    • A. 爱情
    • B. 生活的虚幻与超脱
    • C. 战争
    • D. 友情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by 张若虚
  • 《静夜思》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登高》 by 杜甫 vs. 《赠成都六祖沙弥文信颂》
    两首诗都展现了对人生的思考,但前者更多地表现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而后者则强调超脱与虚幻的哲学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