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赠鼎湖官妓)》

时间: 2024-10-16 23:37:27

西去征鸿东去水。

几重别恨千山里。

梦绕绿窗书半纸。

何处是。

桃花溪畔人千里。

瘦玉倚香愁黛翠。

劝人须要人先醉。

问道明朝行也未。

犹自记。

灯前背立偷弹泪。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渔家傲(赠鼎湖官妓)
李石 〔宋代〕

西去征鸿东去水。几重别恨千山里。
梦绕绿窗书半纸。何处是。
桃花溪畔人千里。瘦玉倚香愁黛翠。
劝人须要人先醉。问道明朝行也未。
犹自记。灯前背立偷弹泪。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离别的愁苦与思念。诗人用“西去征鸿”和“东去水”表达了东西方的分离,暗示着远行与别离带来的无尽愁苦。“几重别恨千山里”展现了思念之情在千山万水间的重重叠叠。“梦绕绿窗书半纸”则描绘了梦中思念的情景,绿窗前的书信只写了一半,表达了心中未尽的情感。接着,诗人询问:“何处是桃花溪畔的人千里?”表现了对远方人的无尽思念。

“瘦玉倚香愁黛翠”中的“瘦玉”指代女子,暗含着她的忧愁与纤细的美。“劝人须要人先醉”则是劝酒,试图借酒消愁。而“问道明朝行也未”带着一丝无奈,暗示着明天的路途依然未卜。“犹自记,灯前背立偷弹泪”则形象地描绘了在灯下偷偷流泪的情景,表达了无尽的思念和伤感。

注释

  • 征鸿:指大雁,常用作离别的象征。
  • 别恨:离别所产生的怨恨与愁苦。
  • 梦绕:梦中萦绕,体现思念的强烈。
  • 瘦玉:形容女子的纤细美丽,也暗含忧愁。
  • 黛翠:指黛色的眉毛与翠绿色的衣服,形容女子的妆扮。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石,字云龙,号少室,宋代诗人,以词作闻名,作品多描写离情别绪,风格清新婉约。

创作背景:此词创作于作者在鼎湖游历时,因与官妓的相识而产生的情感。诗中流露出对离别的惆怅与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渔家傲》在形式上采用了词的特有韵律,内容上则以细腻的情感描绘出离别的惆怅。诗人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词中提到的“西去征鸿”和“东去水”,不仅描绘了自然的广阔,也象征了人们因生活与理想而产生的离散与孤独。

“梦绕绿窗书半纸”一句,巧妙地运用了梦境与现实的对比,表现了思念在心中不断回旋,无法释怀的情感。紧接着的“何处是桃花溪畔人千里”则更进一步,呈现出一种无奈的思索,似乎在探寻着那一份难以跨越的距离。

整首词在情感上层层递进,由对离别的感伤到借酒消愁,再到最后的泪水,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与失落。诗中的“灯前背立偷弹泪”,更是画龙点睛,让人感受到那份孤独与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西去征鸿东去水:描绘了天边飞去的大雁与东边流淌的水,象征着离别与思念。
  2. 几重别恨千山里:表达了离别所带来的无尽怨恨,像千山般重重叠叠。
  3. 梦绕绿窗书半纸:在梦中思念,绿窗前只能写下半张纸,体现了未尽的情感。
  4. 何处是桃花溪畔人千里:在询问远方的亲人究竟身在何处,表现了深切的思念。
  5. 瘦玉倚香愁黛翠:形容一个瘦弱的女子,因愁苦而倚靠在香气四溢的地方。
  6. 劝人须要人先醉:劝人先喝酒,以借酒消愁。
  7. 问道明朝行也未:询问明天的行程是否已定,带着对未来的无奈。
  8. 犹自记灯前背立偷弹泪:描绘在灯下背立偷偷流泪的情景,表现了思念的深重。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征鸿”比喻离别,增加了情感的层次。
  • 拟人:梦中思念如人相伴,增强了情感的直观性。
  • 对仗:如“水”与“恨”,“纸”与“里”等,增强了词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主要表达了离别的愁苦和对远方人的思念,展现了人们在面对分离时的无奈与悲伤。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情感,诗人寄托了对爱情与生活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征鸿:象征离别与思念。
  • 绿窗:象征着思念之地,承载着情感。
  • 桃花溪:象征美好而遥远的记忆。
  • 瘦玉:象征着美丽却愁苦的女子形象。
  • 灯前:象征孤独与思念的情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西去征鸿”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离别
    • C. 友情
    • D. 归乡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梦绕绿窗书半纸”中的“绿窗”代表了__

  3. 判断题:诗中“灯前背立偷弹泪”表达了诗人的快乐情绪。 (对/错)

答案

  1. B
  2. 思念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王之涣

诗词对比

  1. 《江城子·密州出猎》与《渔家傲》都表达了离别与思念的主题,但前者侧重于英雄气概与壮志,后者则更加细腻地描绘了柔情与愁苦。
  2.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则通过壮阔的自然景象与历史感,表现出对时间流逝的思考,虽然主题不同,但同样在情感上引人深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唐宋词鉴赏辞典》
  • 《词学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