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

时间: 2025-01-04 10:45:27

极目丹枫迎霁晓。

山明水净新霜早。

燕去鸿归无事了。

天渺渺。

风吹平野低寒草。

渐过初冬时节好。

寻梅踏雪城南道。

追忆旧游人已老。

欢更少。

孤怀拟共谁倾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渔家傲
作者: 毛幵 〔宋代〕

极目丹枫迎霁晓。山明水净新霜早。
燕去鸿归无事了。天渺渺。
风吹平野低寒草。渐过初冬时节好。
寻梅踏雪城南道。追忆旧游人已老。
欢更少。孤怀拟共谁倾倒。

白话文翻译

放眼望去,红枫迎着清晨的阳光,山水明亮,新的霜冻已经到来。燕子飞走了,鸿雁归来了,一切都显得无所事事。天际辽远,风吹过平坦的野地,寒草低垂。渐渐地,初冬的时节显得美好。寻梅踏雪在城南的小道上,追忆往昔的游乐,已是人已老去,欢笑愈发稀少。孤独的心情,想要与谁倾诉呢?

注释

  • 极目: 远望。
  • 丹枫: 红色的枫树,象征秋冬季节。
  • 霁晓: 雨雪过后的清晨。
  • 燕去鸿归: 燕子飞走,鸿雁回归,暗指季节的更替。
  • 渺渺: 渺小而无边的样子。
  • 踏雪: 走在雪地上。
  • 倾倒: 倾诉、倾心。

典故解析

  • 燕去鸿归: 反映了季节的交替,燕子代表春天,鸿雁则代表秋冬。
  • 寻梅踏雪: 表达了对梅花的思念和欣赏,梅花象征着坚韧与高洁。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 毛幵,字未之,号云海,宋代诗人,擅长描写自然景物,情感细腻。
  • 创作背景: 诗作时正值初冬,诗人可能在怀念往昔的游乐时光,表达对自然变化和人生感慨的思考。

诗歌鉴赏

《渔家傲》在意境上展现了初冬的景色,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抒发个人情怀。开头两句“极目丹枫迎霁晓,山明水净新霜早”描绘了秋冬交替的美丽场景,清晨的阳光照耀下,红枫与新霜交相辉映,展现出一种清新而宁静的氛围。接下来“燕去鸿归无事了”则引入了季节的变迁,燕子离去,鸿雁归来,象征着春夏的结束与秋冬的到来,给人一种时间流逝的感慨。

诗中“风吹平野低寒草”描绘了寒冷的冬风和低矮的草,营造出一种冷清的氛围,而后“渐过初冬时节好”则透出一丝对冬季美好的期待。寻梅踏雪的意象使人联想到梅花的高洁与坚韧,也表达了诗人对旧时光的追忆与眷恋。“追忆旧游人已老”则是在叹息光阴荏苒,友人已不再,欢笑愈发稀少,情感愈加孤独。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和对往昔的怀念,展现了深厚的人生哲理与情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极目丹枫迎霁晓”:描绘了清晨红枫的美丽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2. “山明水净新霜早”:清晰明亮的山水,透出新霜的清新感。
    3. “燕去鸿归无事了”:季节的交替,让人感叹时间的流逝。
    4. “天渺渺”:表达了天空的辽远与孤寂。
    5. “风吹平野低寒草”:描绘了寒风中的草,传递出一种凄凉的情感。
    6. “渐过初冬时节好”:对初冬的美好景象的肯定。
    7. “寻梅踏雪城南道”:表现了对梅花的向往与对过往的追忆。
    8. “追忆旧游人已老”:感慨时光的流逝,朋友已年迈。
    9. “欢更少”:欢笑变得稀少,心中愈发孤独。
    10. “孤怀拟共谁倾倒”:表达了内心的孤独与渴望倾诉的情感。
  • 修辞手法:

    • 比喻: 将自然景物与人情相结合,增强情感的表达。
    • 拟人: 通过描写自然景象,赋予其情感,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 对仗: 句式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体现了对自然变化的感悟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表达了孤独与怀旧的情感。

意象分析

  • 丹枫: 红枫象征着秋天的美丽与短暂。
  • : 寒霜象征着冬天的到来与生命的脆弱。
  • 燕子与鸿雁: 代表着季节的更替与时间的流逝。
  • 梅花: 象征着高洁与坚韧,寄托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极目丹枫”意指什么?

    • A. 望向红枫
    • B. 看到蓝天
    • C. 望向海洋
  2. 诗人通过哪种景象表达孤独的情感?

    • A. 春花
    • B. 霜雪
    • C. 燕子
  3. “欢更少”反映了怎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孤独
    • C. 兴奋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李白的《月下独酌》体现了孤独与洒脱的精神,与毛幵的《渔家傲》中的孤独感有相似之处;而杜甫的《春望》则在困境中表达对家国的忧虑,可以与《渔家傲》中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进行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古典诗词赏析与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