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卜算子 其三 冬晓
帘外晓风寒,恼杀郎催起。
昨夜眠时已四更,略再教侬睡。
绣带不曾拴,且挽乌云髻。
记得曾簪玳瑁钗,怎在衾儿里。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窗外的清晨寒风凛冽,真是让人心烦意乱,不得不催促心上人起床。
昨夜睡觉时已经是四点钟了,稍微再让你多睡一会吧。
绣带还未系好,暂且把乌云般的发髻随意挽起。
记得之前曾用玳瑁的发钗,怎么如今却在被褥里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帘外:窗帘外边,指外面的环境。
- 晓风:清晨的风。
- 恼杀:形容烦恼得厉害。
- 郎:指心上人或丈夫。
- 侬:我(方言用法)。
- 绣带:用绣花的带子,古代女子的发饰之一。
- 乌云髻:形容发髻的颜色和形状,像乌云一样的发型。
- 玳瑁钗:用玳瑁制作的发钗,一种珍贵的发饰。
- 衾儿:被褥。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玳瑁钗”,是古代女子常用的发饰,象征着美丽与身份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俞士彪,清代诗人,生活在清朝时期,擅长词曲。其作品以情感细腻、描写生动著称,常常反映个人情感和生活场景。
创作背景:
《卜算子 其三 冬晓》创作于一个寒冷的清晨,诗人通过描绘清晨的寒风和女子的懒散,展现了冬日的温柔和对温暖生活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冬日清晨的情境,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一幅温暖而又带点惆怅的画面。开头以“帘外晓风寒”引入,寒风的刺骨让人感受到冬天的冷意,接着通过“恼杀郎催起”表现出一种情感上的焦急,仿佛心上人沉沉睡去,而自己则心怀不忍。这里的“郎”既可以理解为爱人,也可以象征着一种对生活的期盼。
在诗的中间,诗人用“昨夜眠时已四更”表明了时间的流逝,似乎在强调早晨的来临是不可避免的,紧接着又用“略再教侬睡”传达出一种温柔的关怀,展现出诗人对爱人的思念和怜惜。
最后两句以“绣带不曾拴,且挽乌云髻”结束,描绘了女子慵懒的状态,似乎在暗示着生活的琐碎与美好交织。最后一句“记得曾簪玳瑁钗,怎在衾儿里”则通过对比,传达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展现了一种淡淡的忧伤。
整首诗在简短的字句中流露出丰富的情感,展现了生活的细腻与温暖,让人感受到那份平淡而深刻的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帘外晓风寒,恼杀郎催起。
开头的寒风描绘了冬日的景象,表现出一种凛冽的清晨气息,郎的催促显得无奈与心疼。 -
昨夜眠时已四更,略再教侬睡。
描述了昨夜的漫长,四更时分让人感到时间的流逝,表达出对爱人再睡片刻的关心。 -
绣带不曾拴,且挽乌云髻。
形象地描绘了女子未系好的发饰,表现出一种慵懒的姿态,增添了生活的真实感。 -
记得曾簪玳瑁钗,怎在衾儿里。
通过怀念过去的美好,表现出对时光流转的感慨,增添了诗的情感层次。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乌云髻”形象地描绘了发型)、对仗(上下句的对称结构),以及情感的拟人化,展现了生活的细腻与温暖。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爱人深切的关怀与思念,折射出生活中细腻的情感变化,以及对美好时光的怀念,整体基调温馨而略带忧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晓风:象征清晨的寒冷,带有清新与孤寂的感觉。
- 乌云髻:象征女子的美丽与慵懒,强调生活的琐碎。
- 玳瑁钗:象征往日的美好与珍贵,带有怀旧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恼杀郎催起”中的“郎”指的是哪种身份?
A. 朋友
B. 心上人
C. 家人 -
诗的开头提到的“晓风寒”主要传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温暖
B. 寒冷
C. 舒适 -
“记得曾簪玳瑁钗”一句中,玳瑁钗象征着什么?
A. 生活的琐碎
B. 往日的美好
C. 寒冷的天气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往日美好的回忆与思念。
- 纳兰性德的《虞美人》:同样充满了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诗词对比:
- 俞士彪的《卜算子 其三 冬晓》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反映了女性的细腻情感,但俞士彪更侧重于冬日的寒冷与温暖的对比,而李清照则更加侧重于对往昔情感的追忆。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集》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俞士彪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