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吴季野见寄》
时间: 2025-01-01 16:22:4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酬吴季野见寄
作者:王安石 〔宋代〕
漫披陈蠹学经纶,
捧檄生平祗为亲。
闻道不先从事早,
课功无状取官频。
岂堪置足青冥上,
终欲回身寂寞滨。
俯仰谬恩方自歉,
惭君将比洛阳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的学问和仕途的反思。诗中提到,自己漫无目的地学习,捧着奏章,心中只为亲朋好友而行。听说别人不早地从事而有所成就,自己却因没有功名而频频被官府任用。怎能忍受自己处于高空之上,心中却渴望回归到那孤寂的海滨。俯视仰望,感到自己受恩却心存歉疚,惭愧于君子之风,似乎与洛阳的人相比差得太远了。
注释:
- 陈蠹:指陈旧的学问或思想,带有贬义。
- 经纶:指治国理政的才能。
- 捧檄:捧着公文、奏章,表示参与政务。
- 岂堪:怎能忍受。
- 青冥:这里指高空,象征地位的高远。
- 寂寞滨:孤独的海滨,象征归隐或安静的生活。
- 谬恩:错误的恩惠,指对自己的过度抬举或不应得到的荣誉。
- 洛阳人:指当时的士人或有名望的人,象征着一种理想的风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宋代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其诗词以清新明快、气势磅礴著称。王安石倡导变法,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致力于政治改革。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王安石被贬期间,表达了他对自己处境的无奈和对理想的追求。吴季野是他的友人,诗是在回应其来信,反映出他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自己仕途的深刻反思。
诗歌鉴赏:
王安石的《酬吴季野见寄》是一首反映个人内心感受与政治理想的作品。诗中以“漫披陈蠹学经纶”开篇,表明自己的学习状态是漫无目的而且缺乏实效的,暗含了对自身处境的不满和对仕途的失望。接着提到“捧檄生平祗为亲”,表现出他对亲友的忠诚和对社会责任的重视,虽然仕途不顺,但他依然心系亲友。
“闻道不先从事早”,这句则反映出他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那些不务正业、贪图个人利益的人反而能够早早获得成功,而自己却在不断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屡屡受挫。这种“课功无状取官频”的自我否定,展现了诗人深刻的自省与无奈。
而“岂堪置足青冥上”,则是对自己高位的无奈和孤独,表达了他内心渴望回到宁静生活的情感。最后的“俯仰谬恩方自歉,惭君将比洛阳人”,不仅流露出对朋友的愧疚,也反映了他对理想中士人风范的向往,显示了诗人深厚的自省意识和对自身价值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邃的思想反思,展示了王安石作为一个士人的良知与责任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漫披陈蠹学经纶:无目的地学习旧有的学问,暗示了对传统的批判。
- 捧檄生平祗为亲:把公务视为满足亲情的工具,反映了诗人的忠诚。
- 闻道不先从事早:批评社会中的投机者,表达了自己努力而不被重视的失落感。
- 课功无状取官频:指自己尽管没有功绩,却频繁被征召,显示出对仕途的不满。
- 岂堪置足青冥上:处于高处却无所依赖,表达对现状的无奈。
- 终欲回身寂寞滨:渴望回归平静的生活,反映出内心的孤独。
- 俯仰谬恩方自歉:对不应得到的恩惠感到愧疚,显示出自我反省。
- 惭君将比洛阳人:与理想中的士人相比,感到羞愧和自卑。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青冥高空象征地位,寂寞滨象征归隐生活,富有象征意义。
- 反问:通过反问的方式加强情感表达,增强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王安石对个人仕途的反思、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友人的思念,展现了他作为士人的责任感和孤独感,同时也反映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批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冥:象征高位、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 寂寞滨:象征归隐、宁静的生活,反映内心的向往。
- 洛阳人:象征士人的理想形象,反映诗人的自我认同危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王安石在诗中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亲友的思念
B. 对仕途的无奈与反思
C. 对自然的热爱
答案:B -
“岂堪置足青冥上”中的“青冥”指的是什么? A. 高空
B. 大海
C. 山峰
答案:A -
诗人对“洛阳人”的态度是? A. 羡慕
B. 嫉妒
C. 无所谓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王安石与李白的作品都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但王安石更注重内心反思与社会责任,而李白则更倾向于表达豪放与洒脱的个性。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词选》
- 《宋代文学研究》
- 《唐宋诗词鉴赏》
通过以上分析,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酬吴季野见寄》的内涵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