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黄吉甫》
时间: 2025-01-01 18:10:1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黄吉甫
作者:王安石 〔宋代〕
学兼文武在吾曹,
别后应看虎豹韬。
欲问庙堂谁镇抚,
尚传边塞敢惊骚。
旌旗急引飞黄下,
烽火遥连太白高。
闻说荆人亦憔悴,
家家还愿献春醪。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王安石对朋友黄吉甫的关心与期望。诗中提到,像我们这样既有文才又有武略的人,分开后希望能看到你们的才华如虎豹般展现。想问问朝廷中谁来镇抚动荡的局势,边塞的骚动又是谁能平息的呢?旌旗急速地引领着飞奔的黄马往下走,烽火遥远地连接着太白山的高处。听说荆地的人们也都憔悴,家家户户还在祈愿献上春醪酒。
注释
- 虎豹韬:指具有强大武力和才华的人,虎豹象征勇猛。
- 庙堂:指朝廷或政府。
- 镇抚:指镇压和安抚。
- 边塞:指边疆地区,常有战事。
- 旌旗:指军旗,象征出征和战斗。
- 烽火:古代用以传递军情的信号烟火。
- 荆人:指荆州地区的人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倡导变法,致力于国家的富强与改革。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激昂的气势,也有细腻深沉的情感。
创作背景
《寄黄吉甫》作于王安石担任宰相期间,正值国家动荡、边疆不宁。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心,同时寄托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希望。
诗歌鉴赏
《寄黄吉甫》是一首充满豪情的诗作,王安石通过对友人的寄托,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切关怀。全诗结构严谨,意象丰富,展现出诗人卓越的文学才能和深邃的思想境界。
开头两句“学兼文武在吾曹”直接点明了诗人与黄吉甫的关系,表明他们不仅有文化才能,也具备军事才能,暗示着时代背景下对人才的渴求。接着,诗人用“虎豹韬”形象地比喻了希望未来能够看到的英才志士,表现出对国事的忧虑与期待。
中间两句“欲问庙堂谁镇抚,尚传边塞敢惊骚”,不仅问询了朝廷的执政者,更透露出对动荡局势的无奈与担忧,显示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后面两句通过将旌旗与烽火相结合,巧妙地描绘出战事紧迫的场景,体现了诗人的军事关怀与忧虑。
最后两句“闻说荆人亦憔悴,家家还愿献春醪”则将目光放回到民众身上,表达了对百姓苦难的同情,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渗透出人文关怀的精神。整首诗气势磅礴,情感真挚,展现了王安石作为一位政治家和诗人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学兼文武在吾曹:强调诗人与黄吉甫同为有才之士,既有文化又有军事才能。
- 别后应看虎豹韬:希望在分开后看到他们的才华如虎豹般展现。
- 欲问庙堂谁镇抚:想询问朝廷中谁来镇压和安抚动荡局势。
- 尚传边塞敢惊骚:边疆的骚乱又是谁能平息和制止的?
- 旌旗急引飞黄下:军队快速行进,象征着战斗的迫切。
- 烽火遥连太白高:烽火传递着边疆的消息,显示战事的紧迫。
- 闻说荆人亦憔悴:听说荆州人民也因战乱而疲惫。
- 家家还愿献春醪:每家每户仍在祈愿,希望能献上春醪酒以祈求安宁。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虎豹”比喻有才能的人,增强了诗句的形象性。
- 对仗:全诗的结构工整,形成了良好的对仗效果,增强了韵律感。
- 排比:多处使用排比手法,增强了诗的气势和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对未来的期望,表达了诗人对人才的渴求以及对人民苦难的关怀,展示了深厚的政治理念与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虎豹:象征勇猛与才华,代表有能力的人物。
- 庙堂:象征权力中心,代表国家的治理。
- 边塞:象征动荡与战争,表现出国家的危机。
- 旌旗与烽火:象征战斗与紧急,表现出国家的危难时刻。
- 荆人:象征普通百姓,表现出对民生的关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王安石的“虎豹韬”比喻什么?
- A. 文学作品
- B. 有才能的人
- C. 战争场面
- D. 诗人的朋友
-
诗中提到的“庙堂”指的是?
- A. 学校
- B. 朝廷
- C. 民居
- D. 战场
-
“家家还愿献春醪”中提到的“春醪”指的是?
- A. 酒
- B. 粽子
- C. 饺子
- D. 饼干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的诗,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与志向。
- 《春望》:杜甫的作品,描绘了战乱对民众的影响。
诗词对比
- 《春望》与《寄黄吉甫》: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的忧虑,但王安石更侧重于对人才的渴求,而杜甫则更关注民众的苦难。
参考资料
- 《唐宋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王安石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