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石窌恩虽渥,兰陔事已非。
升堂人不见,执绋泪频挥。
树竞晚风急,草明朝露晞。
他年黄合宴,不及奉慈闱。
白话文翻译:
虽然石窌(母亲)的恩情深厚,但兰陔(指母亲的事迹)已不再。
我登上堂屋却再也见不到她,手握着绋(绸带)频频拭泪。
树木在晚风中争相摇曳,草地上明朝的露水将要消失。
即使来年黄合(聚会的花)再盛,也不及我奉养母亲的时光。
注释:
- 石窌:此处指母亲,表示母爱的深厚。
- 兰陔:指母亲的风范或事迹。
- 升堂:指上堂,表示对长辈的尊敬。
- 执绋:手握绸带,古时用以表示哀痛。
- 黄合宴:指聚会,黄合是指一种花,象征繁华的宴会。
- 慈闱:慈爱的家,意指母亲的庇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蔡戡,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风格清新典雅。其诗常常表达对亲人的怀念与感慨,尤其是在失去亲人后,情感愈发浓烈。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蔡戡失去母亲之际,表达了对母亲深厚情感的怀念与惋惜。诗中的情景描绘了失去亲人的孤独与悲伤,显示出传统中国家庭对母亲的重视与尊敬。
诗歌鉴赏:
《齐子余母太夫人王氏挽诗》是蔡戡为其已故母亲所作,整首诗充满了深情的怀念与哀痛的情绪。开头两句“石窌恩虽渥,兰陔事已非”便直切主题,表达了对母亲恩情的感激,但又感到母亲的事迹已难再寻,充满了无奈与惋惜。
接下来的“升堂人不见,执绋泪频挥”则描绘了诗人对母亲的追思,仿若母亲已不在身边,诗人只能手握绸带,哀伤流泪,展现了对母爱的依恋与失去后的痛苦。此处的“执绋”意象独特,既有对往日美好时光的追忆,也有对现实孤独的无奈。
后两句“树竞晚风急,草明朝露晞”通过描写自然景象传达时间流逝与情感的变化,晚风与露水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与易逝,反衬出诗人内心的悲凉。最后一句“他年黄合宴,不及奉慈闱”则将对母亲的怀念推向高潮,表达无论未来怎样的繁华宴席,都无法比拟母亲在世时的温情,情感真挚而深厚。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与生动的意象描绘,展现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触动人心,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石窌恩虽渥:虽然母亲的恩情深厚。
- 兰陔事已非:但母亲的事迹已经难以再现。
- 升堂人不见:我上堂却再也见不到母亲。
- 执绋泪频挥:手握绸带,泪水频频拭去。
- 树竞晚风急:树木在晚风中争相摇曳,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草明朝露晞:草地上的露水明天就会干枯。
- 他年黄合宴:即使明年有盛大的宴会。
- 不及奉慈闱:也无法比拟我奉养母亲时的快乐。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石窌”比喻母亲,增添情感深度。
- 拟人:树木与草地被赋予了生命,反映内心情感。
- 对仗:整首诗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与无尽的哀痛,揭示了亲情的珍贵与生命的无常。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悲伤,展现了母爱的伟大与诗人的感恩之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石窌:象征母爱深厚。
- 兰陔:象征母亲的品德与风范。
- 绋:象征哀痛时的情感宣泄。
- 黄合宴:象征世俗的繁华与热闹。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石窌”指的是谁?
- A. 朋友
- B. 母亲
- C. 妻子
答案:B
-
诗中“执绋泪频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高兴
- B. 哀伤
- C. 愤怒
答案:B
-
“他年黄合宴”指的是什么?
- A. 未来的宴会
- B. 过去的聚会
- C. 亲人的生日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对亲人的怀念,但杜甫的诗更多展现了悲凉的现实与社会动荡。
- 白居易的《琵琶行》:虽然主题不同,但同样通过音乐与自然意象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与对人生命运的感叹。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对宋代诗歌的全面介绍。
- 《古典诗词鉴赏》:提供古诗词的鉴赏技巧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