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作》

时间: 2025-01-09 02:27:34

老僧真是百无能,有口何尝话葛藤。

入定参禅良自苦,超凡入圣又谁曾。

东西路别徒劳泣,南北宗分自取僧。

个里无禅亦无佛,常行粥饭在家僧。

意思解释

偶作

作者:蔡戡 〔宋代〕


原文展示

老僧真是百无能,有口何尝话葛藤。
入定参禅良自苦,超凡入圣又谁曾。
东西路别徒劳泣,南北宗分自取僧。
个里无禅亦无佛,常行粥饭在家僧。


白话文翻译

这位老僧确实毫无才能,虽然有嘴却从未说过葛藤的事。
入定参禅本是自我折磨,谁曾真正超凡入圣?
东西宗派的分歧徒劳地让人流泪,南北宗的分开只是在自找麻烦。
他自己内心既没有禅也没有佛,日常的生活不过是吃粥和做饭的家僧。


注释

  • 葛藤:一种植物,指的是葛根,常用于比喻难以解开的纠葛。
  • 入定:指静坐修行,进入一种深度的冥想状态。
  • 超凡入圣:指超越常人,达到圣人的境界。
  • 南北宗:指佛教中的不同宗派,南宗和北宗的分裂。
  • 家僧:指在家修行的僧人,通常与出家僧人相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蔡戡,字君弼,号弘庵,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其诗作著称,风格清新,常表现出对佛教思想的反思。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宋代,反映了当时佛教界的分歧与争论,表达了对修行的思考和对僧侣生活的质疑,强调了实际生活的平凡与朴实。


诗歌鉴赏

蔡戡的《偶作》以独特的视角审视了佛教修行与僧侣生活的真实状态。诗中通过描绘“老僧”的无能与内心的空虚,揭示了表面上看似高深的宗教修行背后其实是对生活的逃避与无奈。诗的前两句“老僧真是百无能,有口何尝话葛藤”,直截了当地表达了对老僧的讽刺,表明他在修行上缺乏实质性的贡献。

接下来的“入定参禅良自苦,超凡入圣又谁曾”,则进一步探讨了禅修的艰辛和真正达到超凡境界的难度,质疑了那些自以为是的修行者的真实境界。后面的“东西路别徒劳泣,南北宗分自取僧”则表现了宗派之间的争斗与无谓,似乎在告诫我们,分歧只会带来更多痛苦。

最后两句以“个里无禅亦无佛,常行粥饭在家僧”收束,强调了修行的真实面貌:并非所有的僧侣都能超脱世俗,更多的只是为了生存而日复一日地过着简单的生活,这恰恰是对真实的反映。整首诗质朴而深刻,既有对宗教的反思,也有对人性及生活的真实描绘。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老僧真是百无能”:老僧毫无才干。
  2. “有口何尝话葛藤”:虽然他有嘴,但却从未谈及真正重要的事。
  3. “入定参禅良自苦”:修行禅定其实是自我折磨。
  4. “超凡入圣又谁曾”:又有谁真正超脱了凡俗,达到圣境呢?
  5. “东西路别徒劳泣”:东西方宗派的争执只会徒劳地令人流泪。
  6. “南北宗分自取僧”:南北宗的分裂只是在自找麻烦。
  7. “个里无禅亦无佛”:他内心既无禅意也无佛性。
  8. “常行粥饭在家僧”:日常生活不过是吃粥和做饭的在家僧人。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对老僧的描绘与实际修行的对比,展现出表象与实质的反差。
  • 反问:通过“又谁曾”这样的反问句式,引导读者思考。
  • 排比:句式结构的重复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揭示了宗教修行的虚无与真实生活的平淡,体现了对佛教内部争论的批判以及对真正修行意义的思考。


意象分析

  • 老僧:象征着传统的僧侣形象,带有一种嘲讽意味。
  • 葛藤:象征着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思想困扰。
  • 入定与超凡:代表修行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
  • 粥饭:日常生活的朴实,象征着现实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老僧”主要象征什么? A. 高深的修行者
    B. 平凡的生活者
    C. 有才华的僧侣
    D. 追求名利者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南北宗分自取僧”表达了对__的批判。

  3. 判断题:诗中有提到“超凡入圣”的人很多。 (对/错)


答案

  1. B
  2. 宗派争执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题西林壁》——苏轼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两首诗均反映了自然与人的关系,但蔡戡更强调了社会与宗教的现实困境,而王维则更多展现了宁静的自然之美。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禅宗文化与中国文学》

以上为蔡戡《偶作》的详细解析和学习内容,希望对您理解这首诗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