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色空明暗本无因,
见见由来亦误人。
见不及时犹未瞥,
那知殃祟是家亲。
白话文翻译:
色与空、明与暗,本无任何因果关系;
见与见之间的执着,反而也会误导人。
在未能及时看清时,仍然无法洞察;
谁能想到,那些灾祸其实是我们亲近的根源。
注释:
字词注释:
- 色:指有形之物,形态、现象。
- 空:指无形之物,精神、意识。
- 明暗:指光明与黑暗,象征不同的认知状态。
- 见见:指对事物的看见与理解。
- 殃祟:指灾难或祸害。
- 家亲:指与自己亲近的事物或人。
典故解析: 本诗中提到的“色空”,与佛教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关,强调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见见”则涉及到对事物表象的执着,反映了对真理的误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宗演,宋代高僧,生平多以佛教哲学为著,注重内心修炼与智慧启迪。其作品常与禅宗思想相结合,注重直观与体验。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社会动荡与思想觉醒之际,佛教在民间广泛传播,作者借此诗表达对世事的看法,以及对人心迷惑的批判。
诗歌鉴赏:
《颂古十七首》中的这首诗反映了深刻的哲学思考。诗人通过“色空明暗”的对比,揭示了物质与精神、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此句不仅是对佛教哲学的一种阐释,也是对人们认知局限的深刻反思。接下来的“见见由来亦误人”,则明确表明了对外部现象的执着可能导致的误解,揭示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被表象所迷惑,无法洞察事物的真实本质。
在“见不及时犹未瞥”一句中,诗人进一步指出,即使在未能及时识别事物的情况下,依然无法看透其内在的真相,展现出一种对人生无常、对认知障碍的无奈与悲悯。而最后一句“那知殃祟是家亲”,则是对人内心矛盾的深刻揭示,表面上的灾祸其实与自身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不仅让人深思,也引发对自我反省的警觉。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蕴含了深邃的哲理,引导读者思考存在的意义以及对生活的态度,表现出一种智慧与慈悲的结合,具有深远的哲学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色空明暗本无因”:借用佛教思想,色与空、明与暗并无固定因果关系,表面现象并不反映真实。
- “见见由来亦误人”:对事物的执着和认知,实际上可能会导致误解。
- “见不及时犹未瞥”:在未能及时识别真相的情况下,仍然无法洞察事物的本质。
- “那知殃祟是家亲”:指那些看似外在的灾难,其实与个人有着密切的关系。
修辞手法: 此诗运用了对比(色与空、明与暗)、反语(表面现象与内在真相的反差)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哲理性和思考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强调了对表象的洞察与内在真实的追求,揭示了心灵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鼓励人们反思自我以及对周围事物的看法。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色:象征物质世界的现象。
- 空:象征精神世界的空灵。
- 明暗:代表认知的差异与对立。
- 见见:反映对事物理解的局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色空”意指: a) 物质与精神
b) 光明与黑暗
c) 真实与虚幻
d) 以上皆是 -
“见不及时犹未瞥”这句强调了什么? a) 眼力的重要性
b) 对时间的把握
c) 对事物本质的认知
d) 生活的无常 -
诗人认为灾祸与什么有关? a) 外部因素
b) 自身的行为
c) 社会环境
d) 自然规律
答案:
- d) 以上皆是
- c) 对事物本质的认知
- b) 自身的行为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王维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可以将释宗演的诗与王维的《庐山谣》进行对比,分析两者在自然与人心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生命的感悟,展现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佛教与唐诗》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